发挥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主渠道,增强学生国防意识摘要:国防教育对农村学生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农村中学实施国防教育已成必然。基于此,本文从国防教育与初中历史课程之间的密切联系为切入点,对如何发挥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主渠道,增强学生国防意识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关键词:初中历史农村教学国防意识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139-01国防知识与国防信息一直以来都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很多青少年接触国防知识仅仅是从电视上的一些军事化新闻节目中获取,而对于“国防”的具体理解也仅限于简单的军训。尤其是农村学生受各方面条件限制,几乎与“国防”两个字隔离,对国防知识的严重匮乏,导致农村中学生头脑中没有形成正确的国防意识,更谈不上对国防的深层次理解与思考。农村中学生,是未来中国不可小觑的一股中坚力量,他们同样是能够影响中国发展的一份子,因此,对农村学生实施国防教育成为必然。由于农村学生受教育的主要渠道来自于课堂教学,所以与教材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知识的传播,有利于国防意识的加快形成。在农村初中课程中,历史教材中包含着大量与国防相关的知识与信息,无疑是对农村学生强化国防观念,提高国防素质的重要途径[1-2]。本文以初中历史课程为切入点,对如何让农村学生体验国防,感受国防进行了探索与实践。1善于从教材中挖掘国防信息目前为止,在农村初中历史教材的诸多专题内容中,并没有明确的“国防专题”供学生学习,但历史教材中的任何内容几乎都与“国防”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朝代的更替,每个事件的发生,每种文化的传播都与国防军事息息相关,教师可将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科学的调整,善于通过历史教材本身来挖掘蕴藏其中的国防信息,让农村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接触国防、感知国防、体验国防,逐渐养成关注国防知识、关注祖国未来发展的意识。如讲到“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时,可以适当的为学生增加一些国防知识,让他们了解在中国的南海,那条在历史的冲刷下形成的并不完整的海疆线,使得我国目前在一些海域的界定与归属上都仍存在着争议和矛盾,如同近两年紧张的“钓鱼台事件”,都证明了中国的海洋权益已经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因此,作为中国未来之栋梁,我们农村学生是不是也有加快国防建设步伐不但刻不容缓,更要大量的国防人才作为坚实后盾的紧迫感?这些内容会让农村学生感受到自己在祖国建设中的“份量”,那种爱国情结与强大祖国的使命感会因此由然而生。2善于把握时机渗透国防知识由于农村学生接受教育的条件有限,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历史课堂中让中学生更多的了解国防相关知识,教师就要抓住课堂教学这条主渠道,巧抓时机,合理引导,让农村学生能够更多的接触国防、认识国防、了解国防,不但能够吸纳更多国防知识,还要学会如何以国防知识为背景进行理性的思考。如在学习“夏商西周的更迭”时,可以转变传统的以讲解为主的模式,让学生在问题中进行思考:“一个国家的实力是不是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经济落后是不是就会注定要被其他国家替代?”并让学生以此为题进行辩论,最终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当一个国家文化、科技、经济与军事力量都强大时,这个国家才会具备一定的“综合实力”。在其中国防力量尤为重要,这就是为什么秦始皇会不惜花费那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修建长城,为秦国建立起一道抵御外敌的“屏障”。而在当前的我国,随着综合国力的不增强,国防压力也随之越来越重,作为新时期的年青人,是不是我们要承担起为国家建设而读书,为国防建设而奋斗的重担?在这种形式的引导下,农村学生意识到了国防建设既是当前我国最为迫切的任务,也是每一个中学生神圣而坚定的使命。3善于从实践中树立国防意识国防意识并非于朝夕之间可以形成,如何让国防精神能够渗透到农村学生的心灵与思想中,即使离开历史教材,离开课堂教学,离开学校教育,在他们的脑海中仍旧存在以国防为已任的意识,需要教师为农村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理论知识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将自已的国防知识能够应用于实践之中,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