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韵翁对笠全文内容对##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目前,##镇进行的农业结构调整,是全镇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全镇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就是要促进农业生产资源向知识和技术密集、高附加值、高效益、少污染的产业和产品转移,争取在短时期内使比较效益较高的畜牧业和经济作物的产值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从各种不同因素看,##镇这次产业结构调整是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而做出的必然选择,关系到今后全镇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一、## 镇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一)、## 镇自然状况 ##镇,距安宁37 公里,镇辖面积 205.18 平方公里,##地处东经 102°17′~102°27′北纬 24°35′~26°46′之间,##小河河谷盆地中部,东西最宽18 公里,南北最长 20 公里,位于滇中高原中部,东、西分别与晋宁县、易门县接壤,南、北分别与本市一六街乡、鸣矣河乡毗邻,海拔高度 1900 米~2400 米之间。全镇地势东西边缘高,向中部逐步倾斜,境内受西南季风影响,夏秋季节多雨,冬春季节晴干,属滇中地区中亚热带山原温凉气候。干湿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 14.8℃,年日照数可达20 54 小时。镇域内共有大小河流 4 条,年径流量每平方公里20 万立方米,年平均降雨量约 850 毫米。全镇耕地面积 27997亩,人均 1.3 亩,适宜各类农作物生长,主产稻谷、蚕豆、小麦、玉米等,是安宁主要粮食和农副产品产区。素有"南部食品柜"之称,“”是安宁市的 农业型大镇 。(二)、社会经济状况##镇属农业型乡镇。## 镇现有过境省道 2 条,镇域内交通便利,下辖 12 个村委会 64 个自然村 67 个村民小组及一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全镇耕地总面积1884.94 公顷,其中水田 1028.26 公顷,旱地 856.68 公顷。主要矿产资源有铁矿、磷矿、硅矿等;传统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烤烟、浅水藕、茭瓜等。2002 年末全镇总人口 308 80 人,人口密度 150 人/平方公里。其中农业人口 23987 人,非农业人口 68 93 人。财政收入 1330 万元,农业总产值1.89 亿元,非农业总产值 1.47 亿元,人均纯收入 2646 元。20 02 年程控电话装机总数为 1869 门;手机拥有量 1368 部,占全镇总人口数的 4.6%,现已有 11 个村委会 50 个自然村达到电话普及村,完成邮电通讯业务总量 39.6 万元,其中邮政业务 8.9 万元,电讯业务 30.7 万元。沼气、秸杆气化、液化石油气、太阳能等新能源得到综合开发利用,全镇 60% 的村实现沼气化。 2003 年##镇农业从业人员为 11922 人,出售农产品总收入 77 69万元,人均 6516.52 元,扣除农业生产成本和劳动投入,实际人均来自农业纯收入为 1500 元左右。 (三)、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上建设全面小康,难点是农村的小康,建设农村的小康,重点是农民经济上的小康。加快调整农业结构,能够增加农民收入,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打牢基础。改革开放 20多年来,随着科技贡献率、经费投入的增大,以及农业各项政策的落实,##镇农业基础地位得以巩固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民在生产中投入更大的热情,粮食农副产品生产连年丰收,全镇农民解决了温饱,基本上实现了小康。但是,近几年来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出现了农产品卖难,农业效益低的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成为困扰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的一大难题。拿19 9 9 年来说 虽然粮食总产达 17 000 多吨,全镇粮经丰收,但 农民的年人均收入扣除乡镇企业产值后,不足 1000 元,形成增产不增收的状况。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是摆在全镇各级干部和广大农民面前的一个严峻挑战。要解决农产品卖难,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的观点,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上,这样才能避免陷入短缺一过剩一短缺的恶性循环,推动农村经济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快更好地发展。二、##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尽管##镇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从总体上看,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