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生专业社团与中职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的关系本文旨在分析现阶段中职旅游专业课程面临的困惑,结合广州市南沙区岭东职业技术学校旅游专业粤澳课程合作项目的开展,审视如何在课程优化中建立更加符合职业氛围的平台问题。通过分析学生专业社团的功能,明确社团的组织灵活性和活动组织的专业性在促进课程设置中积极作用,以达到课程设置更加符合职业要求的目的。前言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行业已经成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行业,发展速度非常快。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特别需要与行业发展同步,而且面临质量提升的重要问题。笔者长期关注如何提升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效率的问题。而在广州市南沙区岭东职业技术学校与澳门旅游学院开展国际合作,引“”进 澳门职业技能准入基准 的相关课程的过程中,笔者认识到旅游专业的发展问题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建立平台,保证课程与行业、企业接轨,培养学生的职业性。学校于 2014 年 9 月创立调酒社,建立一个师生共同运行的平台。在运作社团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调酒社团对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产生了一些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对专业素养持续关注和专业教师业务能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施更加具有活力。学生专业社团与课程设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一、中职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采用的是学科式或准学科式的课程模式,具有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等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尚未实现向能力本位转变,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还停留在概念层面。中职教育的特色難以彰显,培养出来的学生较难适应社会需要。“陈竹认为: 在中职旅游专业中,除了公共的基础课程,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旅游概论、导游实务、模拟导游、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等。这些课程设置过于陈旧,没有新意,不能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一些次要的科目,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笔者认为,这种以 大旅游 专业方向设置课程,简单定义旅游人才培养方向,没有紧密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的方向的课程设置方法,长期发展导致专业发展缺乏动力。“文艳认为: 基础课程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而专业课却只是其中的一角,只占到了全部课时的小部分。由于所占的课时比例少,而专业课的内容又很繁杂,所以使得老师在讲授这些课程的时候,有时候不得不简单的带过。而实践课的”课时安排太少,教学时间不足。 笔者根据实际的教学经验可知,这种课程结构的不合理,需要职业中学的教师花费更多的课后时间去辅导学生的专业能力。“吴玮认为: 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简单机械,相关应用型学科课程开设不足,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合理调整和补充,导致毕业生与旅游企业的实际需求相距甚远。所编教材内容理论偏多,实践较少;传统内容较多,创新内容较少,旅游界中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没能体现在教材的内容编写中,更忽视了中职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我国的中职教育是在原普高教育的模式基础上建立发展的,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资引进渠道、评价体系等多方面均沿袭普高模式。这造成中职培养模式中的课堂偏重于学科的理论性教学,忽视”或较难接受应用型知识及技能的传授。根据笔者多年的观察和思考:由于旅游专业表面上看并不属于高耗材专业,只要有课室、有老师便能完成理论教学,学生也能通过技能或者职业资格考证。学校、学生以证书作为其成才的重要凭证,而缺乏实际的职业氛围训练,导致旅游专业逐渐“”走入 学生学不精,行业要不多 的怪圈,人才培养效用低下。其中课程设置理论化、课堂教学时间受限制、课程设置滞后都是核心问题所在,没有充分给予学生更多的职业素养培训机会。然而,在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体系下,校内的职业氛围建设是一项艰难的工作,主要是校企深度合作的法规保障不够,企业进入校园的可能性较低。对于专业的发展来说,只能通过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模式来解决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在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建立平台让师生都能够接触到更多的行业资讯,不断培养学生的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