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校感恩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0 ) 摘要:随着社会进步,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投入不断加大,各种奖学金、助学金项目层出不穷,近些年我国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重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不同的资助类型具有不同的感恩教育意义,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应渗透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本文将针对高校感恩教育实效性展开分析。 关键词:高校 感恩教育 实效性 一、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感恩 在我国汉语体系中表述为 仁 、 义 、 孝 。 感恩 在西方,本义是感谢上帝赐予人类面包和水,之后衍生为社会成员要常怀一颗宽容与回报的心。感恩的心态是社会文明发展,人与人之间和睦融洽的重要因素,它普遍存在于人与自然、人与人及整个社会中。[1]“”目前,从高校的 奖、助、贷、勤、补、免 到政府拨款、社会团体、个人捐助,各类资助项目极大地解决了学生的实际困难。虽然受到资助的学生大都能够感受到党和国家、社会对他们的关爱,自强不息,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但也有部分学生还是存在着感恩意识缺乏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一些学生对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的资助和付出缺乏感恩之情。认为父母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不懂得感恩父母;对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挑三拣四,碍于情面不愿意从事相关工作;为了获得资助而争当特困生,不注意节俭,任意挥霍资助金;不积极面对就業,责任心不强等;有的学生获得资助,连说一句感谢话、写一封感谢信都无法做到,也不会主动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大学生 等、要、靠 的思想重,只想通过家长、学校和政府满足自己的需要。[2]有极少一部分,对党、国家和社会、以及父母等从不知感恩。近年来一些大学生不顾家庭生活的困难和父母培养的艰辛,也“”没有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的认识,互相攀比、过度消费,“”父母成了真正的 衣食父母 ,伸手要钱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南京大学逸夫楼张贴的 伤心父亲给大学儿子的信 ,凸显了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这无疑给大学生道德建设敲响了警钟。 二、高校感恩教育现状分析 1.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在现阶段的高校教育中,高校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加上教育经费有限,高校把更多的经费投入到了产出丰厚的科研项目及相关学科,造成德育师资不足,德育课堂人数过多,教师无法很好地掌控课堂,学生对德育课不够重视等情况。久而久之,导致德育课堂教学效率低下。2.师资缺乏,内容陈旧课堂教学作为感恩教育最重要的途径,本应发挥同等重要的教育作用,但目前高校只有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一门课程是与感恩教育直接相关的课程。基于教学大纲的要求,德育教师也没有时间和精力把感恩教育作为教学重点,只能一带而过,效果可想而知。为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很多高校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感恩演讲、感恩事迹报告会等第二课堂活动来进行感恩教育。这些活动对感恩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因为这些专题教育大多由辅导员、德育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材料的整理与讲解,缺乏感恩教育的完整性与系统性。此外,虽然我们有宝贵的感恩文化遗产,但是目前很少有学者对感恩教育进行系统化的分类,也没有形成相关的专著文献。 三、提升高校感恩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1.提升感恩教育意识,完善感恩教育内容高校应不断地强化大学生感恩的意识,切实按照《规划纲要》“”中 育人为本,德育优先 的目标,加大对感恩教育的投入力度,建立感恩教育课程体系。在高校德育中不断渗透感恩教育的内容,或设置相关课程。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里蕴涵的感恩思想,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材中去。要求全体教师在教书的同时都要育人,将感恩教育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此外,还要将感恩教育拓展到德育的学科范围,不断挖掘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借鉴国外感恩教育的优秀内容和方法,根据心理学、教育学的规律,结合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将其梳理、提炼成系统的、科学的感恩教育内容体系。2.转变家庭感恩教育理念家庭是社会的一部分,是培养孩子良好人格和帮助孩子完成社会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