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审视高校德育的具体化发展取向一、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1.高校德育目标的政治化和理想化德育目标长期以来存在政治化、理想化、绝对化等倾向,德育曾一度被认为就是政治教育,最终导致了理想取向的单一化和道德教育的空泛性。高校在实施德育过程中,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对于学生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养成重视不够,道德教育无法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出现了德育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相分离、与受教育者的自我实践相分离、与社会和家庭的影响相分离、基本的公德教育与高层次的思想道德教育相分离的现象,一些大学生连基本的道德素质都不具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高校强调了德育的现实性,但在部分大学生中又走向另一个极端,由集体主义走向思想行为的个人主义。德育没有取得预想的实效,也不能真正在塑造大学生理想品格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究其原因,从根本上说,现代高校道德及其教育的缺失在于缺乏对人的本质人性的科学观照,缺乏规范和关爱。要改变德育的现状,必须以培养青年学生作为合格的“人”为前提,道德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根本原理以培养大学生作为“人”的品格为依托,把培养社会主义中国的“有为他人服务的的自觉意识贡献社会的人”作为高校德育的基本目标。注重从自己做起,从实事做起,培养学生基本的公民素质,规范学生良好的行为方式,同时引导学生增强规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成为具有国家观念、民族精神和良好思想品德的人。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进而,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2.高校德育实施过程的非程序化和形式主义虽然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得到了很大地加强,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是当前的大学生德育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非程序化和形式主义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其具体表现:一是部分高校的领导对大学生德育工作重视不够,德育工作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没有真正把高校德育工作摆在首位,仍然存在德育和智育关系上“一手软、一手硬”,“两张皮”的现象;二是高校“两课”教育改革还不够到位,仍然存在教学内容重复交叉、教学方法与手段比较单一等问题;三是德育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够密切,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仍嫌不够;四是由德育工作岗位发展目标不明确、待遇偏低而导致的德育工作队伍思想不稳、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后继乏人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五是一些学校只强调德育工作的政治功能,没有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德育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职责,有的德育工作者积极性、主动性欠缺,工作中以学生不出事为原则,存在“重堵轻疏”的问题;六是有的教师“只教书、不育人”,满足于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认为学生的德育工作只是德育工作部门和工作人员的事,与己无关。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二、高校德育目标的具体化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试行的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指出,高等学校的德育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献身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觉地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并从中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高校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来说高校德育的目标可以具体分解为以下三个层次:1.自立自强、身心健康的教育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心健康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也是自立自强的基础。体育运动为大多数大学生所热爱,良好的身体素质需要科学的锻炼方法,因而学校对体育锻炼的硬件要有足够的投入,对体育教育要比以前更加重视,对体育老师要有更多的关爱。而体育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做某一个具体的体育动作,学习一个具体的技能,更要教会学生运动的理论、运动的方法,使学生体育运动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从而塑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