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儒家文化圈国家德育共性分析与启示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身处亚洲儒家文化圈的日本、韩国、新加坡三国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方的影响,特别是美国文化侵袭与渗透下更面临着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与相融合的挑战。为此,找寻、继承与挖掘亚洲儒家文化浸染下的传统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的积极内涵,开放吸收近现代文明的成果,使之二者共融相通,是以上三国的共同选择。对比研究以上三国的学校德育确实对增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性、特色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关键词:儒家文化圈;德育共性;启示0引言儒家文化圈是指以儒、佛、道思想为社会基本道德理念的国家而形成的具有同根同源性的文化、生活圈。日本、韩国、新加坡三国作为亚洲地区各具特色的后发展型国家代表,具有儒家文化特点的德育工作在推动三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比较研究的多元视角来看,对比研究儒家文化圈三国的道德教育,对于我国当前文化激荡与多元文化冲突发展时期的德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1亚洲儒家文化圈国家的德育共性分析1.1强力性与政治性是亚洲儒家文化圈国家德育的前提任何国家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培养接班人和建设者。亚洲儒家文化圈国家德育具有明显而强有力的政府支持,各国政府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并强力推行符合本国特色的德育工作。在日本,政府对公民道德教育进行全面性干预,日本政府亲自参与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的制定,由此日本的公民道德教育形成了一套由政府主导的“统一管理、统一布置”的政府干预体系。可以看出日本的公民道德教育一直都有着明确的政治内涵要求,日本公民道德教育的核心就是全面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民主在日本得以延续。韩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显性的,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的,强政治倾向性的。在韩国虽已历经了多次重大的课程改革,但道德教育在韩国课程体系中的的地位和作用是始终不变的。从其政府主导上看,政府主要是发挥导向与决定作用,韩国政府不断的调整其政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国民教育体系;从其教育目标上看,无非就是为了维护其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从内容上看,最主要的就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不动摇,弘扬与宣传其资产阶级民主。从以上这三个表述与具体实施情况完全可以窥见韩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烈的政治挂帅与政府主导的作用。新加坡政府于上世纪90年代初在继承东方儒家伦理文化基础上,公布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各种族都能接受的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同时从本国实际出发把含学校的公民道德教育在内的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国策,实行统一指导、全面干预,从中可以看出新加坡政府在里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指导角色。1.2兼容性与结合性是亚洲儒家文化圈国家的德育特色从某种程度上说,亚洲儒家文化圈国家社会发展模式是儒家思想主导型文化结构和现代文化结构和现代西方技术成功的结合体。亚洲儒家文化圈国家学校德育同样具有兼容并包与中西合璧的特点:日本儒学不是中国儒学照相式的翻版,而是经日本文化改造的变形物,日本更加注重适用性和政治性。考察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演变,我们可以发现,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有自己的理论基础(本土思想和理论)——神道教理论、武士道精神,又善于吸收外来的思想和理论如儒家思想和民主主义思想。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民主主义教育、国体教育和集团主义教育。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日本德育教育在内容上开始不完全照搬东、西方教育的内容,而是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不断吸收东、西方德育教育中对自己有用的东西,采用东、西方结合的德育教育模式,并逐步使日本德育教育更加符合本民族的特色,从而达到兼容并包的德育效果。韩国一直处于东亚儒家文化次中心的地位,并形成了自成体系的韩国儒家理论。韩国儒家理论: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道德伦理教育为根本,全面推行自成体系的儒家理论教育有效提高了公民道德素质,显著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