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因素对积极课堂氛围的影响【摘要】在德育教学中,人们往往重视理性的作用,忽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部分高职生进入职校后心理落差大,不能及时进行自我调整,容易产生偏执、抵触、逃避等消极情绪,这些情绪对于德育教学积极课堂氛围的构建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应重视非理性因素在高职院校德育教学中对积极课堂氛围的积极作用,并从心理契约、积极人格、认知图式、非理性评价标准等方面来进行构建。【关键词】非理性因素;积极课堂氛围【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2-0072-03【作者简介】朱晓林,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无锡,214028)讲师;曾海娟,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无锡,214028)副教授。一、“非理性因素”的内涵和内容国外的学者把课堂心理环境常称作课堂氛围、学习环境或课堂气氛等,而国内的一些专家和学者也对课堂心理环境进行过研究和阐释,提出“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效率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表现为融洽或冷漠、活跃或沉闷、和谐或紧张等形式”。而德育教学中积极课堂氛围是指在德育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对所处课堂的积极情感体验,是师生间形成良好的沟通与互动,人际关系融洽,并在情感和行为态度等方面达成共识,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的集中体现。“非理性”通常被误解为“否定理性”,很多人认为“非理性”是盲目的、冲动的、不理智的,将“非理性”与“理性”人为地对立起来。在高职德育教学中,非理性因素对积极课堂氛围的构建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德育教学中,积极课堂氛围中的“理性”概念主要是指进行具有知识体系的德育内容的灌输,包括概念、规范和准则这样一些内容。单纯的理性的德育教学存在脱离学生的情感需求、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等困境,因此,必须通过情感的体验并内化才能达到教学的目标。而“非理性”是与理性相对的,“非理性因素则在内容的知觉上以不自觉、无序性、不可推理性、不遵循一定的逻辑思维形式为其特征。如灵感、直觉、潜意识、情感、习惯、信念、本能的反应和欲望等”。非理性在德育教学中对积极课堂氛围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理性所不可替代的。本文主要讨论的非理性因素包括:需求、情感、意志和信念。在德育教学中,积极的课堂氛围是理性与非理性因素共同作用、相互促进的。理性因素规定积极课堂氛围中教学的目标和方向,非理性因素则为积极课堂氛围提供情感和动力支持,二者是相互渗透的。在德育教学中,离开非理性因素,理性因素很难达到情感的认同和内化;离开理性因素,非理性就失去了方向和目标,变成了只是“笑一笑”,氛围很好,但是没有实现教学目标。而我们的德育教学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活动,因此,要创建积极的课堂氛围。人的非理性因素并不都是正确的,需要理性的指导和调节,否则就会走向误区。同时,非理性因素也是相互融合的,共同发挥作用。二、非理性因素在德育教学中的缺失长期以来,在德育教学中人们过分注重理性因素,而忽视非理性因素作用。在高职德育教学中,非理性因素的缺失首先体现为“需求”的缺失。在德育教学内容上,高职德育课程内容的选择缺少针对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很少从高职生的内在需求和发展需要来选择教学内容。德育教学内容要深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通过德育课堂的学习体会到学习有意义、有收获。赞可夫提出:“扎实地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的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达到的。”德育教学只有触及学生的需求,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发挥德育的作用。其次,体现为“情感”的缺失。在高职德育教学过程中,受教育者多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参与和情感体验。而积极道德情感体验可以调节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对能力,积极的情感可以唤醒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和成长的需求,激励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再次,体现为“意志”的缺失。意志品质包括坚韧和果断等方面的特质。在高职德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缺乏坚定的意志,教师不仅要讲授知识,同时还要维持课堂纪律。课堂活动是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