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经济发展办怎么样【乡镇生态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思考】位于&&县东北边陲,紧邻江西&&、株洲&&县的&&乡是省定贫困乡,全乡土地面积 79.79 平方公里,辖八个自然行政村,总人口 4391 人。平均海拔 1200 米左右,自然条件恶劣。虽然距县城仅有 9 公里,但交通极为不便。2004 年全乡实现地方生产总值为 1316 万元,财政收入 38.8 万元,人平纯收入 1047元,三项指标比值均大大低于全县的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小、经济规模小、经济增幅小、基础薄弱是该乡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笔者于 2005 年 8 月 23 日到&&乡就绿色产业发展进行社会调查。通过此次调查,使我对&&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笔者认为,&&经济的发展,必须紧紧依靠自然资源优势,做活山水生态文章,突出抓好楠竹、药材、牲畜三大主导企业,破解交通、通讯和自然条件三大要素制约,主攻一产,提升二产。一、&&发展生态经济具有的比较优势1、土地资源充足、立体气候明显。&&乡地广人稀,海拔由南向北呈梯度上升之势,立体气候较为明显,适宜不同农作物品种生长,特别适于对海拔高度比较依赖的作物如野生竹笋、中药材和草食牲畜的生长。2“、林业发展具有良好基础。由于该乡地处山区,呈 八分半山”一分田 格局,林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 75%以上,青山绿水,群山环抱。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生态林的保护力度,&&乡又迎合省市县退耕还林政策,加强了生态林的保护和退耕还林工作。3、畜牧业发展有一定的基础。由于该乡位于海拔较高的山区,森林覆盖率高,适于草食牲畜的生长,再加上山区农民历来都有养殖牛、猪的习惯,发展畜牧业的基础较好。目前,&&乡&&在&&乡发展奶牛养殖和蜜蜂养殖,年创收入可达 5 万元以上。二、发展生态经济,构建和谐&& 的思考 1、转变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在人文环境建设上有新突破人文环境是整体经济的基础和根本,归根结底来讲人文环境建设的关键是人的问题。与其他较发达地区相比,该乡干部群众对发展生态经济的认识不足,对拥有良好的生态资源缺乏战略性的认识,因此必须进一步转变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在人文环境建高上有新突破。一是树立生态意识。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对发展生态经济重要意义的认识,使发展生态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把政府发展生态经济的决策转化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增收致富的愿望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主动实践;二是树立开放意识。一个地方经济要发展,靠开放、靠项目,&&的竹木资源,就有如“养在深闺之中,未能庐山一露真面目。要强化 零资源发展”“”观 的资源发展观,克服长期形成的 靠山吃山 的思想,化劣势为优势;三是增强进取意识。进取是动力,不要满足一时所取得的成绩,要不断的去实践尝试,马克思说过一名至理名“言: 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2、发展生态林业,造成楠竹大乡生态农业因其绿色和环保,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权,就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一是加快退耕还林步伐,力争使 25 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实现退耕还林,结合退耕还林,大力发展经济成为农民的一大副业,既美化环境,又增加了收入。森林覆盖率提高至历史新高,以林养水,使天更蓝、水更青、山更绿。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打造桂东楠竹、药材大乡。大力发展楠竹产业,加快楠竹低改步伐,把楠竹作为一大支柱产业来培育,合理布局,形成规模,做大做强。楠竹产业是该乡独具特色的朝“”阳产业,有句俗语说: 与其耕种一亩田,不如管好五分竹 。楠竹一身是宝,农民既可得竹笋,又可得竹子,砍下竹子剩下的竹尾、竹枝还可以作为柴火使用,可谓是一举多得。3、狠抓生态畜牧业,建设牛羊大乡&&乡由于具有丰富的牧草资源和悠久的生态养殖传统,牛羊猪鸡等禽畜产品均保持了具有无污染的生态特质,加上一般是农家饲料养殖,具有典型的生态特征,在当前崇尚自然,追求绿色环保饮食结构的大趋势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此要在进一步发展千家万户养殖业的基础上,推进牛羊品改,大力发展种草养畜,积极推行规模养殖。要结合退耕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