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摘要】地理学科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在环境教育中有着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优势。初中地理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较系统地获得有关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有关人地关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了解不同地区应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环境,如何协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有关环境教育渗透的各个学科里,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可以说是最为密切的,本文论述了在初中地理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关键词】初中地理;环境教育;课堂教学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人口激增,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受到污染,生态遭到破坏,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由于臭氧层破坏、热带雨林消失,温室效应和酸雨等全球环境问题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是保护环境的有效途径。提高环保意识必须从学校教育做起,让中小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自觉地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地理学科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在环境教育中有着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优势。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我们应转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寓环境教育于地理教学之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为我国乃至全球环境教育的发展做出一份努力。因此,寓环境教育于地理教学之中,是广大地理教师应努力探索与实践的课题。环境教育就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环境问题是由于人口增长、现代科技和现代生产力迅猛发展所产生的问题。因此,人类对生存环境恶化的担扰导致了环境教育的应运而生,其原始的动机还是来自于人类对自身生命的关爱和珍惜。初中地理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较系统地获得有关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有关人地关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了解不同地区应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环境,如何协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初中地理教育的使命,也使地理课程渗透环境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一、中国环境教育的现状在我国,校园环境教育是贯彻保护环境这一基本国策的一项基础工程,是我国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环境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一是培养和造就消除环境污染和防治生态破坏,改善和创造高质量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所需的各种专门人才,培养和造就具有环境保护与持续发展综合决策和管理能力的各层次管理人才。二是培养广大人民群众自觉保护环境的道德风尚,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与发展意识。中国的校园环境教育开始于20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校园环境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二、地理课中存在的环境教育问题老师环境意识不强:绝大多数老师对环境教育有较正确的认识,但对环境问题了解少,对本区域环境问题关注也不多,对个人在环境中的作用认识不够,当然课堂上提及的就少了。教学目标不明确:我国初中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比较随意,没有确定的目标指向性。平时课堂中偶尔涉及到环境教育,随便讲讲也可以,甚至于不讲的时间占大多数。在讲解环境教育的过程中也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顺带着提提。对学生环境教育的知识不能起到多大作用。各学科缺少交流:我国环境教育主要渗透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中,教这些学科的老师虽然受过相关专业知识的训练,却缺乏环境知识和环境保护的系统培训。环境教育本身具有综合性,老师教学却局限于本专业内容,把环境知识作为所教学科的延伸内容,所以,对环境教育有关的内容不敏感,对环境教育的方法、技能不了解。这就使得各学科之间缺乏沟通,从而环境教育低水平重复,没有实效性。教学方法不全面:环境教育实践性强,环境教育要充分运用各种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实际思维能力、操作技能的方法,以实现环境教育的目标。但由于课程安排的时间以及其他配套设施的不完备。使得目前在初中地理环境教育中还是以讲授法为主,其次是演示法、读书指导法。而调查法、参观法、实验法、实习法这些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在课堂少几乎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三、初中地理课程与环境教育1.结合课本知识进行环境教育初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