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三维助学”体系研究农村素质教育倡导已久,课程改革推行多年,但从实际状况看,许多农村初中的教师依然高压、强制、灌输式地教,这势必造成学生被动、沉闷、应付式地学。叶圣陶早就提出:“教是为了不教。”其实,教即一种辅助,自觉、自主、自励学习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三维助学”体系正体现了这样的教学理念。“三维助学”体系分为“课堂三步助阵”“课外三字助推”和“策略六法助力”。该体系旨在对学生的课堂、课外学习过程进行必要的资料辅助、方法扶助、组织协助,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有效帮助为依托,遵循“学生需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充分发展、终身发展”的学生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教师观,“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的教学观。[1]教师是“帮助者”的角色,既不能采取散放式,袖手旁观,也不能越俎代庖,一味填鸭。“助学”既能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形成终身受益的学习能力和习惯,又能有效发挥教师“平等中首席”的应有价值,提高教师“助”的有效性。一、农村初中“三维助学”体系的生成背景(一)灌输式教学瓶颈掣肘农村传统讲授式教学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确实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其过分注重知识的灌输,学生主体地位被严重忽略的缺陷变得日益突出。这种填鸭式教学,最大的问题在于教与学的悖谬: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者大教特教;学生自主发展的瓶颈,教者无应对策略。教师只管教,教案不变,教法不变;学生面对灌输式教学,往往不是逆反,就是应付。(二)名校示范魅力难挡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检测”、山东杜郎口中学“预习—展示—反馈”等一批名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些名校教学模式的共性特色在于学生自主学习为先,小组互助合作为主,教师必要的协助为辅。课堂教学流程简练易控,学生学习兴致得以有效激发,其教学效果的示范效应魅力无限。然而在向名校学习的一波又一波热潮中,许多学校出现了三种偏颇。一是习其形而失其神,华而不实。例如,重视了课前预习,但缺失预习反馈与跟踪;倡导自主学习,但不给学生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要求分层教学,实际仅仅是题目多做与少做的差别;建立学习小组,只是满足于课堂讨论表面的轰轰烈烈;等等。二是心血来潮,碰壁便回。课程改革绝非易事,也非一朝一夕之功,往往需要多年的坚持才能见到显著效果。实施过程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难题与瓶颈,甚至种种非议。如果时冷时热,遇难就避,肯定前功尽弃。三是依葫芦画瓢,全盘照搬。实施中,不能结合地方教育文化背景,不能凝聚全体教师的共识,不能联系学生实际,致使先进模式产生了“水土不服”的现象,机械模仿则不利于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三)素质教育形势逼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学校教育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各级教育部门都出台了相应的举措,规范办学行为,推进课程改革。在新的教育教学形势下,办学改革,特别是推进人文化、人性化课程运行体系的革新已刻不容缓。农村初中“三维助学”体系正是在摒弃传统教学陋习、汲取名校教学经验、适应与时俱进的教改形势基础上,充分结合农村教学实际,经过不断实践和完善后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该体系重在淡化硬性设计,强化学习协助;简化环节掣肘,深化交流反馈;着眼自主学习,突出合作探究。我校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显著增强。二、“三维助学”体系的运作(一)课堂三步助阵1.学案辅学充分预习、主动自学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益,而“学案辅学”则能引导学生很好地把握课堂学习的重难点,增强学习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实效性。各学科的“学案”是这样形成的:由主备人拿出“学案”的初稿并在集体备课前打印,分发给备课组的每个成员进行修改,大家带着自己的思考和建议进行集体会商,形成“学案”的正稿,其内容包括课题名称、学习时间、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参考学法、阅读提示、预习练习、互助探究、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