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校园多发暴力,惩治亦须预防

校园多发暴力,惩治亦须预防_第1页
1/5
校园多发暴力,惩治亦须预防_第2页
2/5
校园多发暴力,惩治亦须预防_第3页
3/5
校园多发暴力,惩治亦须预防近几年,国内校园暴力事件频频被曝光:同学之间相互殴打辱骂,女孩被扒衣服、扇耳光,被烟头烫伤等,其恶劣程度令人触目惊心。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 10 省市 5864 名中小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32.5%的人偶尔被欺负,6.1%的人经常被高年级同学欺“负。这些情况被曝光之后,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 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 这些家长把校园暴力看作小孩子胡闹或者恶作剧。相反,国外不少国家对校园暴力事件更加重视,有许多行之有效的预防和惩治措施。各位且听我来聊一聊。无论在新闻中还是影视剧里,美式校园性侵、帮派、枪支毒品泛滥严重。这让人误以为,美国对校园暴力事件并不重视,或者说整治无力。这有其历史性。上世纪 80 年代后,霸凌现象在美国校园日趋严重,90 年代达到高峰。当时有统计显示,美国每 3 个学生就有 1 人受到过欺凌,引发了家长的普遍担忧。为了杜绝该问题,美国成为最早研究和治理校园欺凌问题的国家之一。1994 年,《学校安全法案》和《学校禁枪法案》出台。2000 年后,加州等 15 个州还通过了禁止校园欺凌的法案。立法先行、依法规治,是美国预防和应对校园暴力的主要手段。细看一下,美国对校园欺凌的认定非常细致,其中有一些在我们看来甚至是小小不然的事。比如除动手打人以外,吐口水、故意推搡都被定性为霸凌。精神层面的侮辱也不行,比如骂人、嘲笑对方残障,拿种族、肤色、性别、宗教取笑,连口头威胁也算。去年南加州三名中国留学生虐待同胞案,后来当事人被判刑震惊了国内舆论。由此案可以看出,美国学校对校园霸凌行为实行零容忍政策,一旦发现欺凌事件立刻行动,对严重行为可以直接开除,甚至移交司法机关。中国不少留学生以固有思维方式面对严苛的美国法律,没少出洋相。今年 2 月,国内报道称,一名成都籍的 17 岁中国学生,刚进入美国寄宿中学三天。因在削苹果时与一个外籍学生发生争吵,拿水果刀朝对方比划了一下。学校老师立刻找他谈话,这名学生生气踢了桌子,结果被遣送回国。在美国,学校平时的体育课和健康课都会教孩子如何保护自己,防止暴力。老师如果发现学生受到暴力行为,必须报告学校,不然被发现要受处分。据说这是全美教师拿资格证时必须签的协议。作为社会科学发达国家,美国校园治暴还引入了先进的犯罪心“”理学理念: 同伙壮胆 理论。该理论认为,当一个人犯罪时胆子没有那么大,两个人胆子就会变大,三个人可能会无法无“”天。参照联邦刑事法庭 共谋杀人罪 ,对校园欺凌案件也采“”取 共犯连带 原则,所有参与霸凌事件的人,无论是否直接动手伤人,都要承担最严重的罪行。这条法律,有效遏制了校园暴力犯罪。除了自杀、色情产业,校园欺凌也是日本的一大标签。2015 年 2 月 20 日,日本川崎市就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谋杀案,死者是 13 岁的男孩上村辽太。警方调查发现,上村辽太曾经多次被高年级学生欺负。后来,三名 17 岁至 18 岁高年级“”学生,模仿极端组织 伊斯兰国 的斩首手法,将上村辽太残忍杀害。日本政府在去年公布的《儿童和青少年白皮书》显示,日本校园欺凌现象愈演愈烈,长达 6 年的跟踪调查中,近九成学生曾经遭遇校园欺凌。白皮书称,这其中既有肉体欺凌又有精神欺凌,既有暴力折磨又有网络围攻。为此,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还受到议员的质询。安倍道歉“说: 我感到十分震惊。保护儿童是成人的责任,我将怀着竭”尽所能不让惨事再度发生的想法付出努力。其实,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日本就已开始谋求着手解决校园暴力问题。2012“年,其文部科学省发布白皮书,强调 有必要”让日本全国具备不能容许校园欺凌的意识 。2013 年 6 月,日本六大政党共同提出《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将校园欺凌问题纳入法律范畴。按照法律要求,日本的地方教育委员会和各级学校,都要设置欺凌事件的相关调查机构。如若出现危害学生生命的欺凌事件,学校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进行有效处置。如果认定欺凌事件为犯罪行为,学校应及时报警并与警方合作。为了防治校园暴力,日本社会聚集了一切可行的力量来共同应“”对。比如建立 学警合作 机制...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校园多发暴力,惩治亦须预防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