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本位管理理念的可行性分析及建议【摘要】学校本位管理是现代学校改革的重点,涵盖了学校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受西方国家的影响,中小学校的校本位管理的施行是这一理念运用到实践中的范例。本文对如何在中小学校实施校本位管理,其可行性以及在可行性的基础上如何让这一理念的作用发挥到最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论述。【关键词】校本位管理;中小学校本位管理;范畴;可行性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1-0049-03一、学校本位管理1.学校本位管理。学校本位管理又称学校本位经营或学校自主管理,是对传统学校管理的一种改革,是对传统学校管理模式的颠覆。学校本位管理是结构上的革新,它改变了学校里有关人事、工作时间表、课程及资源分派的行政决定过程。[1]传统的学校管理方式强调标准化、单一化和集权化,学校的自主性较少,可以说是一种外控管理。外控管理即学校的管理工作是外界的权威或中央所指令执行的,并不照顾本身的特性和需要,校内成员只是执行工具,自主权较小。而校本管理则是强调弹性化、多元化及学校自行管理,透过教职工、学生家长等有关人员的参与来拟定学校的重要决策,也就是扩大决策参与的层面,展现权力的分化,达到校园民主化的诉求。因此,学校本位管理是教育松绑或权利下放之理念化为具体的措施。[2]2.学校本位管理的范畴。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其运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回归学校自主本质,赋予学校相当的自主性,给予各学校显示自我特色的空间,校本位管理应运而生。Caldwell认为,学校本位管理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重点。其实施的范围也大体分为围行政运作、经费运作、人事管理、课程设计等四大方面。(1)行政运作方面。在行政运作上,就其历程而言,就是一种权利的下放。即教育行政单位所享有的权责下放到学校层级,并由相关人员参与负责执行。就其结构而言,学校管理人员将经营管理权重新分配,以高参与模式,由校长延伸至教师、家长以及社会人员参与经营管理。行政运作走上分权,是各国家的学校本位管理的发展趋势,虽然其原因各不相同,但分权的校本位管理是建构教育新秩序的关键所在。(2)经费运作方面。任何集团的运作都离不开经费的支撑,达成财务上的自主权是学校本位管理能否落实的关键。英国根据1988年教育改革法案第三十三条规定:地方教育当局须将管理预算的权责,全权给所有中学及超过200名学生以上的小学,并且须以人头数作为计算的基础,亦即地方教育当局将其总学校预算的大部分经费,以学生人数为基础、采取公平客观的方式,透明化辅助学校,授权学校管理、运用。经费主要用于校舍的更新、修整,餐饮费、房屋保险费、学生辅导及教育福利,特殊儿童教育辅助费,以及特殊工作人员费用。(3)人事管理方面。学校的人事管理工作是学校行政管理工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学校教育、科研、党政、后勤等管理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和健康运行的基本前提和基础。[3]对于学校教职员工的管理工作,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相關规定。如英国,在人事方面,地方教育当局的教育行政官员只有咨询权,可依校内需要和预算总额多寡,决定不同薪级教师和学校职员的配置。自1970年,澳大利亚中央政府就逐渐将教育管理权下放到各省,至1987年,又将许多行政权责下放到学校,学校的教职员工、学生家长、社区代表都可以决定学校的事务。(4)课程设计方面。为了配合学校本位管理,发展出学校本位课程,张德瑞指出,美国实施本位课程与教学,系由学区列出类似教学纲领的大原则,各校及个别教师可以采用任何自己认为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只要各校能达成学区所制定的教育目标,学区并不会加以干涉。可见,在课程设计方面,学校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权。但前提是不能违反国家规定的课程方针。二、中小学校本位管理理念中小学校教育一如大学教育,在西方社会最早是由私人或教会团体来兴办,自17世纪以来,欧洲大陆民族国家的形成,才产生教育国家化的理念。中小学教育是国民基本教育,国家为巩固政权,宣扬政令,国民需要具备最基本的知识,其次中小学教学多属义务教育的范畴,按义务教育的精神及内涵,政府责无旁贷应与兴办。这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