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遭受的政策排斥研究“摘要: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 多项政策实施的结果对劣势群体非常不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排斥系统,使劣势群体”无力摆脱被排斥的命运 。本文借助政策排斥分析框架,通过文本分析发现城市化进程中制定的政策存在问题及其优化路径,揭示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面临的真实图景,力图使政策主导者消除对农民工的政策排斥,促进农民工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融合。 关键词:城市化 农民工子女 义务教育 政策排斥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在政策领域,过程和内容之间存有某种动态的联系。作为一个分析的焦点,政策内容提供了理论的可能性,对政策内容的”考察为探查政治机器的内部动力学提供了手段。 政策文本分析法对我国政策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往往会出台各项政策,政策文本不仅是政府公共服务信息的承载之地,更是政府治理体系的价值体现之所,推进社会公平公正一直是政府的重要任务。本文运用政策排斥分析框架,对南京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进行全面梳理与深层次分析,将农民工及其子女直接视为被排斥主体,在政策文件的字里行间发现农民工这一主体如何被排斥出去,思考为何公平正义会打折扣,深入思考排斥农民工背后的利益原因。1 公共政策排斥的分析框架本文借鉴了钟裕民对于公共政策排斥概念的定义:公共政策排斥就是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中,政策主导者运用各种机制和手段将某些社会成员或群体排除在政策受益范围之外,或是否定、排斥、遏止某些人群或组织的某种价值或行为,依据决策目标对社会价值进行分配或再分配的过程和结果。“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的关系是一种价值关系,政策选择本身”就是一种价值选择 。因而,公共政策在制定或者出台后,都一定会遵照某种伦理标准来进行选择。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对直接执行政策的政府而言,他们所做的这种选择,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公众的身心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因此,公共政策的实施必将引发或多或少,或远或近的非政策性结果。究其根本,公共政策排斥就是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政策制定者运用各种手段将本应该在政策受益范围之内的群体排除出去,根据决策目标对现有社会资源进行分配和再分配。据此,本文构建了公共政策排斥的分析框架。见图 1。根据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对公正的表述,可以將公共政策排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身份排斥机制,即以阶层、家庭出身、政治身份、户籍等社会因素为基准来分配社会权利和社会机会,使社会某些群体未能公平享受社会机会的过程。其二,经济排斥机制,即以财产、收入等经济因素为基准来分配社会权利和社会机会,使在财富、收入方面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或群体未能公平享受某种权利的过程。其三,因为政府保障不足和执行出现偏差,而使公民的基本权利(如基本教育权)未能得到国家的有效保障而形成对公民基本权利的排斥。以上三种排斥机制或多或少地发生作用,从而导致被排斥对象受到不公正待遇,最终导致这些受排斥群体的社会边缘化。2 基于政策排斥分析框架的南京市义务教育政策检视政策排斥分析框架直接把关注对象投向被排斥群体,为揭示社会公正问题的深层成因与治理路径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运用政策排斥分析框架,结合南京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在政策文件的字里行间发现农民工这一主体是如何被排斥出去的,重点分析什么机制对排斥结果发挥了作用以及它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本文选择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部门和人社部门等官方网站,“”““”“”“在 网站搜索 中键入 农民工子女 义务教育招生教育政”策 等关键词进行搜索,查询获得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条件相关的政策文本。本部分我们选取南京市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以公共政策排斥框架来分析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情况,检视农民工子女是如何被排斥的。其一,在身份排斥机制下,即以阶层、家庭出身、户籍等社会因素为基准来分配社会权利和社会机会,使某一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未能公平享受某种权利和社会机会的过程。就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中入学而言,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制度莫过于户籍制度,因为有户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