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政府在察绥二省推行的教育政策(1927—1937) 摘 要南京国民政府对察绥二省的边疆教育政策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教材编写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计划,在每一项教育政策中都体现了国家希图通过推行边疆教育将国家意识传达到察绥二省。 关键词 南京国民政府 察绥二省 边疆教育“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边疆危机严重,国民政府提出了实行 边”疆教育 等决议。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对蒙古教育出台了很“多政策, 九·”一八 事变以来,绥远、察哈尔等地大部分地区先后沦陷,这是日本侵略的结果,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国人对北部边疆的长期漠视。蒙古族分布广泛,中央政府对蒙古的教育政策也着重在此二省推行。因此笔者选取察绥二省,梳理国民政府对察绥地区推行的边疆教育政策,并从中分析国家意识在蒙古地区的渗透。一、南京国民政府的边疆教育政策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各项法令、政策均以蒙藏教育概括了边疆教育。如刘曼卿说的边疆教育是国防教育的中心;蒙藏教育又是边疆教育的原动力。1934 年《中央政治学校设置边疆分校初步计划纲要》规定中央政治学校设置边疆分校的主旨“是 为推广边疆教育,培养健全国民,以增进边疆福利,并为”边疆青年研究高深学术及从事各种职业之预备。 曹树勋明确“指出文化的边疆是指 国内若干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生活方式等与内地尚有不同的地区而言,可谓中华民”族文化之边缘 。在国民政府的各类文件中所称的边地教育、蒙藏教育均是指文化的边疆,亦即教育的边疆。察绥二省是蒙古族聚居的省份,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与内地不同,因此察绥二省是国民政府实行边疆教育的重要区域。边疆教育政策在边疆教育推行过程中起到了导向的作用,为边疆教育的推行规定了方向,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边疆教育政策,虽然没有直接针对察绥二省制定,但在察绥二省也适用,同样为察绥的边疆教育指引了方向。二、南京国民政府对察绥的教育政策1929 年通过的《关于蒙藏之决议案》,规定了蒙古各盟旗应迅速创办学校,编译书籍和宣传国民党党义的宣传品,目的即是“”使蒙古地区人民受到 三民主义的训育 ,确定了从发展教育入手,来振兴蒙古经济与文化,同时也从总体方针上为察绥地区的教育规定了方向。南京国民政府以此文件为开端,对察绥二省蒙古教育提出了很多方针政策,成为察绥地区推行边疆教育的方向。国民政府对察绥二省的边疆教育政策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教材编写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计划,在每一项政策中都体现了国家希图通过推行边疆教育而将国家意识传达到察绥二省。 (一)学校教育 1.初等教育初等教育在各级教育中最为重要。1930 年,蒙藏委员会训令“各蒙旗设立小学, 为文化与经济盛衰之重要原因,而推广国民小学,尤为发展各级教育之入手办法,蒙古各旗境内至少须有国民学校一所,”“各盟、部、旗、场办理小学若感人才缺”乏,尽可自由择聘国内富有办学经验之人充任教职员, 这都是重视察绥蒙旗初等教育的表现。1931 年,《实施蒙藏教育计划》规定蒙古各旗按其学龄儿童,酌设小学,规定蒙古地区小学名称加上所在地的地名,而各级学校课本,除应采用全国统一的教材外,并根据蒙古社会情况,另选适用教材编入。学校加上所在地的地名而不是以民族或部落名为校名,目的是使察绥地区各族学生均可入校受教育,利于民族融合。各级学校教材应以全国统一的教材为蓝本,加入一些蒙古地区特有的材料,利于蒙古地区学生接受,又不失全国教育统一的原则。1935 年,《二十四年度推广边疆教育实施办法案》规定,于边地文化最落后处,尽先设立小学。一方训练儿童基本教育,一方以学校为中心,灌输一般民众普通常识,养成其爱国思想与观念。2. 中等教育 在边疆地区设立中学可以为小学毕业生提供升学机会,也可使他们在升入内地学校或者参加工作打下基础。总体来说,1937 年以前察绥地区的中学很少。1931 年教育部制定的《实施蒙藏教育计划》规定,蒙古各盟部各设一中学;限于六年内一律成立。设置地点和招生区域大致为班第达庙:锡林果(郭)勒盟;商都:察哈尔八旗及四牧场;五原:乌兰察布盟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