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新中国高校外语教育政策演进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进中国各项事业不断发展,高校外语教育政策也是在这个进程中发生了巨大转变。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外语教育政策的演进历程,进一步总结在这一历程中中国高校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呈现出的以国家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为中心的特点。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中国高校;外语教育政策 中图分类号:G4001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4015403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下,中国高校外语教育政策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每一时期的转变无不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为依据,并在其进程中体现出一些特点。 一、高校外语教育政策的演进历程 1 全面普及俄语教育(1949—1956 年)建国头七年,中国高校外语教育主要以学习俄语为主。1951年,中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召开第一次全国俄文教育工作会议,政务院于次年颁发了会议文件《关于全国俄文专科学校的决定》。1953 年,教育部颁发《关于高等师范学校教育、英语、体育、政治等系科的调整设置的决定》,该决定要求削减大学的英语专业,增设俄语专业[1]。在此期间,全国先后设立了 7 所俄文专科学校,17 所设立俄文系的综合性大学,19 所设立俄文系的师范院校,并且在发展俄语教育的同时,对其他语种的专业设置进行了大幅度的缩减,英语被压缩为 8 个教学点,法语和俄语被压缩为 3 个教学点,东方语系全部集中到北京大学开设。全面普及俄语教育是当时新中国外语教育发展的唯一选择。因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在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地孤立、遏制和封锁。中国必须坚定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发展各项事业,苏联作为当时的社会主义大国,愿意向中国提供援助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引领教育的发展,也必然会影响国家外语教育的发展趋势。这使得全面普及俄语教育成为当时中国的政治需求。因此,建国初的中国外语教育只能以俄语为主。然而,由于过度强调俄语的学习,而忽视其他语种的学习,导致俄语人才过度、其他语种人才严重缺失的结果。2 调整时期(1956—1966 年)通过全面学习俄语,中国高校外语教育逐渐出现了一些矛盾,因此对中国高校外语教育的调整势在必行。1957 年《关于俄语、波语、捷语、东语各专业学生转学、转专业的具体办法》指出过去几年高等学校俄语、波语、捷语、东语专业招生过多,已超出国家建设需要,为解决这些专业学生的出路问题,根据国务院指示,决定部分学生可以转学或转专业[2]。1964年 10 月,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高等教育部与相关部门“制定了《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纲要》提出 1964—1970 年开办 69 种外语,培养出 55000 余名本科毕业生,平均每年招生 11 000”余人 [3]275。1965年高等学校开设 46 个语种专业,其中 33 个语种专业当年招生11555 人[3]276。当时高校开设语种情况参见表 1。在 1949—1956 年间,国家俄语教育的大力发展导致俄语人才超过了国家的实际需求。1956 年之后,中苏关系逐渐恶化,甚至后来彻底破裂,苏联撤走了所有专家,终止了对中国的一切援助。因此,为适应国家的发展需要,将新中国先后建立的 7 所俄文专科学校进行了全面调整,采取了暂停招生俄语专业,改学制、动员俄语专业学生转学、转专业等措施。进入 60 年代,中国不断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对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提出表 11965 年中国高校开设外语语种情况语种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印尼语越南语泰语学校数目(所)74321310875433 并执行了《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在《纲要》中其他外语尤其英语的重要性重新得到了重视和加强,并取得一定成绩,然而此《纲要》仅仅执行了“”两年,后来由于 文化大革命 被迫停止。3 荒废时期(1966—1978 年)1966—1976“”“”年中国进入 文化大革命 十年浩劫,由于极 左 思想兴起,在中国无产阶级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