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贵州省民族教育政策研究摘要: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重视发展边疆教育。贵州省政府响应中央政府发展边疆教育的政策,积极发展本省的民族教育。在这一特殊时期,贵州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本省民族教育的政策、法规,在少数民族地区兴办学校,促进了贵州省民族教育的发展。虽然贵州省政府制定的政策和法规有不足之处,但是这些政策、法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贵州省民族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抗战时期;贵州省民族教育;政策 中图分类号:G7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045-02一、抗战时期贵州省发展民族教育的背景民国初期,贵州省民族教育就已起步,但是由于军阀混战,政权更迭,民族教育缺乏一个安定发展的环境而停滞不前。贵州省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多杂居或聚居在崇山峻岭,交通不便,文化水平落后。少数民族的风俗语言与汉族迥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也与汉族地区有很大的差异,政府的各项政令难以有效的实施。更严重的是,由于许多少数民族群众没有接受过教育,没有国家概念和民族“意识,容易受人蛊惑, 朝秦暮楚,不知国家为何物。对于国”防上及安定后方生活危险殊甚 。因此,国民政府意识到要使贵州省稳定发展,处理好贵州省的少数民族问题非常重要。为了让贵州省各族人民树立国家、民族意识,团结各族人民,必须在贵州省推行边疆教育,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水平。二、抗战时期贵州省政府实施民族教育的政策“”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从 抗战建国 的基本国策出发,确立“”了 战时应作平时看 的教育指导方针,制定了一系列的边疆教育政策。在中央政府的统筹安排下,贵州省政府也制定了相关的边疆教育法令,积极推行边疆教育。贵州省颁布的边疆教育法令主要有 1942 年的《贵州省边地教育推行方案草案》和《贵州省边地教育执行方案草案》。从内容上看,《贵州省边地教育推行方案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在以下六个方面做了具体部署:第一,建立边地教育委员会,作为贵州省推进边疆教育事业的最高组织。少数民族聚居的各县政府一律组建边民教育促进委员会,管理该县边疆教育事宜。第二,边疆教育学校的分配设置。《草案》规定,边民散布区域内已设立的 46 所中等学校(包括国立、省立、县立、私立、普中、师范、职工等类),应尽量优待边民子女入学。第三,培养边校师资。《草案》规定,教育厅要筹设特种国民教育师资训练所,国民教育师资训练所应添设边教师资训练班,边民区域各种中等学校(包括国立、省立、县立、私立、师范、职校)一律添设边教简易师范训练班,等等。第四,经费的筹集。边校师资训练实验研究、充实设备以及少数民族学生的奖学金、补助金等费用,除了由贵州省筹集外,也请教育部拨款资助。第五,边校教育的实施。《草案》规定,教材的统一编纂与审核由边地教育委员会办理,注重少数民族的国家、民族意识的培养,优待边民教师等。第六,督导与考核。《草案》规定,贵州省边区均应设置边教督导员,没有设置边教督导员的地区,暂由教育厅指派各该区视导员兼任。《贵州省边地教育执行方案草案》规定,边教校要着重进行以下六方面的教育,提高国家观念及中华民族意识,倡导同族同源中心理论;认识和崇敬领袖;增加农村经济生产知识,培养劳动技能;增加卫生常识;改良陋习;发扬勤劳俭朴的优秀品德。在边疆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增设《中华民族发展史》等课程,鼓励各边教学校根据具体情况设置特殊课程。根据这一方案,各类各级学校进行了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方面的改革。国立贵州师范学校根据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增设了《地方行政》等数门课程,自编了《建设边疆》等 10 余种教材。为了保证少数民族的入学率,依据国民政府教育部的相关条例,贵州省政府制定了《贵州省各县市失学民众强迫入学暂“行办法》,规定 如应入学之失学民众,接到入学通知后,无”故或借故不入学,须给予一定处罚,并再令其入学。 各市县入学儿童之数额每少 1 人,罚款 15—18 枚银元。三、成就及不足根据贵州省政府的民族教育政策,贵州省成立了边疆教育的管理机构。在少数民族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