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拥有走向世界的 通行”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要 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 。在发展过程中,我们逐步认识到:一所优秀的学校必然是对外开放的学校,必然是一个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学校。在中国经济正逐步走向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绝不能关起门来办学,也绝不能死守着过去传统的培养模式,而必须有办大教育的国际视野,必须有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战略目标。“让学生拥有走向世界的 通行证”——近年来,35 中以此为目标,“秉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通过教育、科学及文化来促进各国间”之合作 的宗旨,“牢牢把握住了 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相结合 、 增强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学生大爱和”“谐的心灵 、 融合中西方课程,打造 35”中特色校本课程 这些基本原则,在传承与发扬中国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大胆开拓、求真务实,开展了多项具有开创意义的工作。例如,我们与加拿大新斯高沙省教育厅开展了课程合作项目;与英国乔顿中学建立并推进友好校关系;与北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启动了赴美交换生项目;引进了欧盟教育基金委员会的 SDP(SkillsDevelopment Program)课程,等等。这些举措,“”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 表面镀金 ,而是探求深度的有效合作。我们期望通过这种合作形式,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进行中外课程融合的尝试与实践,打造学校办学特色,形成育人品牌,提高办学实力;探索基础教育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培养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同时理解多元文化、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五有人才 的培养目标——打开 35 中面向世界的大门有什么样的办学使命和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活动。 力争把35 中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学校 的办学目标,影响和规定了我们的教育理念系统。我们倡“”导 有志者事竟成 的学校文化精神;“我们坚信 勤、孝、礼、”善、诚 的教育信念;“”我们提出 五有人才 的培养目标,让学生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中国情怀;具有国际视野;具有正义感与责任心;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和研究意识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在这些理念的指引下,我校的外事工作已经从一般交流转化为深度合作,从发展友谊、展示形象到内在实力的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提升。1.走出去——交换生项目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体验中西文化差异提供良好平台一个没有世界眼光的人,不可能攀登事业发展的制高点;一个人的视野有多开阔,他的想象力和空间就有多大;一个人的目标有多高,他的潜能就发挥得多充分。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校积极参与了由北京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与美国全球文教机构、美国对外教育基金组织合作开展的赴美交换生项目。我校高一年级的 6 名学生经过严格的笔试和面试,接受了半年培训。培训期间,学生不仅要学习签证流程,了解中美文化差异,还有一项很特殊且重要的准备工作:介绍一项中国传统文化和学做一道中国菜。6 名学生中有的介绍中国结、景泰蓝,有的介绍京剧和剪纸艺术。这些平时在家几乎不做饭的男孩子还学做了西红柿炒鸡蛋等典型的中国菜,准备展示给将来居住的美国爱心家庭。他们作为文化小使者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给美国人民并在那里体验异域文化。赴美后,这 6 名学生在美国高中插班就读,入住当地爱心家庭。在半年的学习交流时间中,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不同国家的不同风景;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不同文化所带来的冲击;用自己的手去触摸这个世界;……用自己的耳朵去听它发出的声音聆听他们留学归来的心得体会,我们看到的是惊奇、感动、思——索和成长毛俊豪同学从学习、生活、文化、身体等方面诉说了自己的收获。在谈到独立生活能力时,他说:“我们 6 人当中,最年长的也只有 16 岁,绝对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到美国这个至少 12 小时时差的地球另一端闯荡,涉世不深的我们在这 6 个月的生活中都或多或少遇到了一些生活、学习、社交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缺少了父母的指导和帮助,需要的是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向陌生人求助的勇气以及急中生智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