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外援助思想探析[摘要]对外援助思想是邓小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经萌发、建构和成熟完善的过程。邓小平对外援助思想主要包括:对外援助是弘扬国际主义道义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客观需要;对外援助政策制定应以国际形势和国情国力为基本依据;对外援助应平等相待,尊重受援国主权,不干涉别国内政;对外援助要拓展功能、优化结构、丰富形式、提升效益。邓小平对外援助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援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中国援外工作的基本指引,是驳斥西方不实指控的有力话语武器,也是开展援外工作宣讲教育的宝贵资源。[关键词]邓小平; 对外援助思想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8)04-0088-12中華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外援助工作一直是中国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始终关注对外援助工作,并在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对外援助思想。目前学界对此关注不多,研究较为薄弱,亟需加强。本文尝试梳理邓小平对外援助思想的形成过程,归纳其主要内容,阐述其价值所在。一、邓小平对外援助思想的形成过程邓小平对外援助思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与中国对外援助实践紧密关联;邓小平对外援助思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历经了艰难曲折的形成过程。(一)萌发孕育期(1952~196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始,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便开展了对越南、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1955 年万隆会议以后,中国对外援助范围逐渐从周边社会主义国家拓展到亚非新独立国家。1960 年代,中苏关系不断恶化,美国顽固坚持敌视政策,中国通过加强与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联系,粉碎了超级大国的围堵图谋。在反对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斗争中,中国与阿尔巴尼亚彼此扶持,不断亲近,阿尔巴尼亚逐渐成为中国对外援助的重点国家。周恩来 1963 年 12 月至 1964 年 2 月的非洲十国行,拉近了中非距离,开启了中国援非事业。为了支持朝鲜的战后重建和北越的抗美斗争,中国对两国的援助力度持续加大。中国这一阶段的对外援助工作总体是成功的,援助规模较为合理,援助效益较好,对外援助在确保中国地缘政治安全、扩大新中国影响力、树立社会主义大国形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中国在对外援助理论上颇有建树,1964 年 1 月,周恩来“”提出了著名的 对外援助八项原则 ,将中国援外同某些大国以“”渗透和控制受援方为目标的 附件援外 从根本上区分开来,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然而,由于这一时期 左 倾思想在党内潜滋暗长,并且蔓延波及外交工作,党内关于对外援助工作的正常讨论难以为继,对外援助工作中过分突出意识形态的问题初见端倪,这为后来对外援助工作的失误埋下隐患。1952 年 8 月,邓小平从西南局上调中央工作,担任政务院副总理,后又兼任财政部部长,开始涉足对外援助工作。1954 年 4月,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主持中央办公会议,联系和分管中央对外联络部工作。在 1956 年 9 月的八届一中全会上,邓小平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总书记,领导“”书记处工作,处于 中央一线 位置,在接下来的 10 年里,他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陈毅、李先念、方毅诸同志保持密切工作交往,多次参与对外援助方面的会见、磋商、谈判工作,对援外工作相当熟稔。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至 60 年代中期,中苏关系跌宕起伏,苏联中止援助,撤走专家,胁迫中国退让,加重了中国经济困难,严重伤害中国人民情感。1960 年 9 月,邓小平坚定地表明立“场: 坦率地说:中国共产党永远不会接受父子党、父子国的关系。你们撤退专家使我们受到损失,给我们造成了困难,影响了我们国家经济建设的整个计划和外贸计划,这些计划都要重新进行安排。中国人民准备吞下这个损失,决心用自己双手”的劳动来弥补这个损失,建设自己的国家。 当时苏联在对华援助上的背信弃义和霸权主义促使包括邓小平在内的中共领导人思考中国自己的援外方针。多年后,邓小平同西班牙共产党“代表团会谈时说: 父子党关系,要控制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