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留守经历对外来工子女的影响及对策【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镇化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不断加快。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流动,由此产生大批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随父母由农村迁入城市。外来工子女在城市生活、教育等方面出现诸多问题,给外来工子女父母、入读学校带来了困扰。据了解,大部分外来工子女都有过留守经历,留守经历对外来工子女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本文将尝试分析留守经历对外来工子女产生的影响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外来工子女 留守经历 影响因素 对策“”回顾历史,中国出现了三次较大规模的 民工潮 。到 90 年代中后期,中国沿海地区成为国际制造业转移的重点承接地,大量农民工向中国沿海地区流动,其规模达 1.2 亿。这种流动人口规模到了 21 世纪,更是保持着兴盛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在广大农村随之出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 5800 万人。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期,留守经历对留守儿童产生的影响对其日后随父母迁入城市造成多方面的影响。一、家庭方面的影响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家庭教育是一种自在教育,是一种参与性教育和启蒙教育,它具有长期性、继承性和延续性的特点,是父母同孩子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实现的。根据调查,留守儿童中的 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或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监护人。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缺失。许多的外来工为了节省路费,一年或者更久才回一趟老家。在学生调查访问中,有学生称自出生就由爷爷抚养,父母两年才回一趟家。小时候父母回家,自己根本认不出父母。父母在家的日子里,每天都处于惶恐中。在父母外出期间,小孩对父母的信任感和亲近感将大大降低。小孩既依赖父母又害怕父母,既想得到父母的爱抚又怨恨父母。由此,小孩产生各种情绪。对父母的思念及自身的孤单感,与监护人摩擦所产生的隔阂感,与外界互动产生的无助感。各种情感挤压,长此以往,留守儿童往往表现出孤僻、内向、自私、冷漠等负面特征,有的甚至产生反社会行为。谭杰华以 500 名(其中曾为留守儿童的在校大学生 200 名)两个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 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量表 为研究工具,得出以下结论:曾为留守儿童的在校大学生乐群性低,个性内倾更明显,比较冷淡等。这说明留守经历给个体人格发展留下深刻的负面影响。二、学校教育方面的影响“”葛新斌将农村教育形象地称之为 现代化的弃儿 ,教育被政治、经济严重边缘化,农村教育被城市教育严重边缘化。边缘化通常表明该事物被主流社会、主流人群、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文化或主流经济等所排斥,农村教育正处于这边缘化的过程。第一,在农村教育中,师资匮乏,由民办转公办的 50 岁以上的教师主要分布在广大农村的教学点,在偏远地区仍以代课老师为主角支撑农村教育。农村的教育教学实施陈旧,农村学校仍然以一块黑板、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为主要教学工具。师资薄弱、教学设备落后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第二,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管,在学习方面缺乏自律性、主动性。部分留守儿童存在不能按时完成作业、逃课等现象。留守儿童成绩在班上较正常家庭儿童差。在品德方面,留守儿童表现也不尽如人意。在一个班上大部分留守儿童为后进生,他们上课开讲话、开小差。在学校违反校规校纪等。因为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学校老师、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也对他们毫无办法。部分老师、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甚至持放任自流的态度。农村教育的普遍落后使得留守儿童科学文化知识薄弱,知识储备不足以使其继续升学。在品德方面,由于留守儿童游离于学校教师和监护人的关注,留守儿童行为不能得到有效的矫正,留守儿童恶习积累难返。三、社会方面的影响中国的户籍制度人为地将社会分为城市和农村,在社会相对落后的状态下,户籍制度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形成一道屏障,城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