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战略与对外投资方式[摘要]“”本文阐述了用 比较优势理论 来指导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中都是不可行的。只有用 比较差”“异理论 才更为适合描述我国的对外投资。因为 比较差异理”“”论 并不是对 比较优势 理论的完全否定,“”而是对 比较优势 理论的一个拓展,更适合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的实际情况。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和国际投资动机是多元化的,并不只是依赖于比较优势,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为学习、寻求优“”势。因此只有利用 比较差异理论 作为我国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才能使我国的对外投资有一个突破性的发展。[关键词]企业财务;对外投资; 方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0)10-0050-03 一、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理论误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吸引外商投资成绩显著,而对外投资却发展缓慢。近几年来,在我国各级政府的工作报告中,“频频使用 利用比较优”势 一词来指导我国的对外投资工作。比较优势是指两个或多个主体在某些特定方面相比较而呈现出来的相对优势。比较优势理论原是运用在国际贸易领域的理论,其最早的雏形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 比较成本论 。在比较成本论的基础上,“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 要素禀赋比”率理论 ,进一步从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来解释国际贸易发生机制。要素禀赋比率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基础上的,包括要素在国际间不能流动、规模报酬不变、要素质量相同、实行自由贸易等,这些假设条件与现实经济仍然有着严重的背离,因此难以全面地、科学的解释当代国际贸易格局,要将其引入国际投资领域就更有局限性了。国际投资不同于国际贸易领域,它要求要素的自由流动,但资本总是流向有利可图的地方,而且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流动几乎完全没有 时滞效”应 。审视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要按比较优势理论找到自己具有相对优势之处才发展自己的国际投资,无论从技术上或从理论上都是相当困难的,即使最后找到了,那种相对优势也不一定存在了。因为在全球飞速发展的今天,优势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具有时间性,而且这种时间相当短暂,“有时甚至转瞬即逝。因此仍然沿用 比较”优势理论 来指导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中都是不可行的。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出现了加速增长的趋势,特别是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对外投资投向了发达国家,并成为当地企业有力的竞争对手,“”也就是出现了 混合型 投资。发展国际投资是大势所趋,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需要积极扩大对外投资,也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二、 比较差异理论 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理论依据笔者认为,“”比较优势 理论难以指导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而 比较差异理论 才更为适合描述我国的对外投资。 比较差”异理论 认为,只要存在差异就可进行对外投资。所谓差异,具体可分为两种:投资母国具有优势或者劣势,若这种差异是一种优势,那么国际投资就是一个保持、发挥和发展这种优势的过程;若这种差异是一种劣势,那么仍可以对外投资,这是一种利用对“外投资进行学习、寻求和创造某种优势的过程。因此 比较差”“”异理论 并不是对 比较优势 理论的完全否定,“而是对 比较优”势 理论的一个拓展,更适合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的实际情况。还需明确一点:对外投资企业的优势是直接对外投资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也非必要条件。任何优势都是相对的、动态的、多层次的和可转换的,只要存在差异就有优势存在。虽然目前中国在资本技术及规模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可以断言,我国今后几十年中,“”学习型 的国际直接投资将占据相当大的比重,一般发达国家的大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目的分为追逐高额利润、占领全球市场、分散风险投资三种;而一般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对外投资的动机,威尔斯总结为保护出口市场、学习先进技术、谋求低成本、分散资产四种。我国作为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兼有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特征,因而在企业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