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的上层建筑问题[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体系建设的社会意识形态,凝结着国家和民众的社会意识、国民经济主体的生产关系和国民经济运行的社会关系,因此与上层建筑具有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高等职业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的上层建筑问题,首先是法制建设问题,第二是制度设计问题。[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上层建筑 [中图分类号] G73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6)10-0065-05[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10014马克思在 1859 年撰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作了精辟的表述: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1]由此推论,基于高等职业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体系建设的上层建筑,是建立在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之上,以学分积累与转换生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之和。从法律和政治双重视角纵观这种社会关系问题,那么,高等职业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的上层建筑问题,首先是法制建设问题,第二是制度设计问题。一、基于高职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的法治建设问题文化发展、体制创新、要素准入的法治环境,是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生产关系的首要前提。推进文化发展、体制创新、要素准入的法制建设,是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体系的第一要务。1 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发展的法治建设问题人类学之父英国人 EB“”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将 文化 定“义为 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文化源于 20世纪初期晚清民国时期实业救国与职业教育的产生阶段[3],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文化跨越了民末清初的实业教育文化、民国期间的职业教育文化、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技术教育文化以及文化大革命期间 七·”二一 大学的工学结合文化。20 世纪 80“年代我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 一经面世就身兼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角色和双重属性,说明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具有自身发展的文化特色,它既是高等教育的,又是职业教育的;既是院校教育的,又是岗位教育的;既是人文教育的,又是技术教育的;既是素质教育的,”又是能力教育的 [4]。经过三十多年的持续发展,我国现代等职业教育文化已经由萌芽期和成长期走向成熟期的发展阶段。以就业为导向、对外开放、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集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工作过程教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业教育等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理念得到了国民的认可和信赖。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的不断深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进入到跨界、转型、升级的深水区。在这个深水区,学分积累与转换的文化建设问题也伴随着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步伐浮出了水面。高等职业教育学分积累与转化的文化建设,包括学习成果认定的评价文化,以人为本(教、学、做一体化改革)的教学文化,技术教育创新的学术文化,创业实践的职业修养文化等等。学分积累与转换的文化建设需要国家顶层设计和战略引领,需要改善高等职业教育的生产关系,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生产力倒逼机制的推进。在这一进程中,需要国家立法、政府引领、高等职业教育主体制度建设的有序跟进,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市场的进一步开放,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产业化运营。2 高等职业教育体制创新的法治建设问题“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发展的治国理念,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体制创新、建设学分积累与转换的生产关系奠定了科学的逻辑起点。如果沿着这个逻辑起点的坐标展开推论,那么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开放高等职业教育市场,共享社会职业教育资源,协调高等职业教育生产关系,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产业绿色“”发展,将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