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克和克教学反思苏教版 克和千克的教案反思(11 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苏教版 克和千克的教案反思篇一教学中首要的难度来自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甚至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有的“”“”也相对较为间接。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 克 、 千克 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 克 、 千克 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三是 克 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1 、在比较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重量的关注; 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 克 与 千”克 的概念,同时培养学生估量的方法和意识。因此,教学设计中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为: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的联系,知道 1000 克=1 千克,并知道它们的区别。2、在建立重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方法和意识。审视这节课的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对概念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新教材中把 千克 与 克 这两个重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是充分地利用学生对 克 、 千克 基本上是一张白纸的情况下,将这两个重量单位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认识和建构,来完成概念的形成。事实证明,学生只要对其中的某一个重量单位掌握了,那么另个一个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因此,整个教学环节,从 1 克到十几克、几十克、几百克,最后到 1000 克,将克与千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克与千克作为一个整体在重量体系中加以构建,这样就可能使概念教学较为丰富与深入。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掂一掂 2 分硬币的质量,说说感受,初步感知 1 克是一个很轻的单位,人们是几乎感觉不到的`。之后,我让学生量的方法和意识。因此,教学设计中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为: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的联系,知道 1000 克=1 千克,并知道它们的区别。2、在建立重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方法和意识。审视这节课的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对概念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新教材中把 千克 与 克 这两个重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是充分地利用学生对 克 、 千克 基本上是一张白纸的情况下,将这两个重量单位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认识和建构,来完成概念的形成。事实证明,学生只要对其中的某一个重量单位掌握了,那么另个一个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因此,整个教学环节,从 1 克到十几克、几十克、几百克,最后到 1000 克,将克与千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克与千克作为一个整体在重量体系中加以构建,这样就可能使概念教学较为丰富与深入。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掂一掂 2 分硬币的质量,说说感受,初步感知 1 克是一个很轻的单位,人们是几乎感觉不到的`。之后,我让学生找一找桌上约重 1 克的物品,交流估量的方法以培养他们的估计能力,再揭示学生找到的物品都约重 1 克,为丰富克的感知,让学生感知 10 克要几个硬币,20、50 克呢?并让小组 6、8 个同学合起来掂掂,20 克,50 克、100 克有多重?在此充分感知的情况下再让学生估量苹果与盐的重量,在估量过程中又注重估量方法的优化。可惜在估量确定出苹果重量之后,忘却了让学生感知 200 克的重量。在教学 1 千克的时候,我请学生猜一千克米和一千克废纸哪个重,哪个轻,由于两者体积相差比较大,学生很好的认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