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职教育国际化办学战略探析[摘要]高职教育国际化办学是世界大国竞争新时代提升国家竞争力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创建特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顺应国际化办学发展趋势与客观要求,日本从国家管理层面明确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战略;高职院校以提升国际竞争力及国际通用性、共通性为战略目标导向,制定适合本校的国际化办学战略规划及战略措施。鉴于地理、文化等因素,理性借鉴日本的经验,有利于丰富我国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实践。[关键词] 日本 高职教育 国际化办学 战略规划 措施 [作者简介]韩玉(1973-),女,辽宁营口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后,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石伟平(1957-),男,上海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比较职业技术教 育。(上海 200062)[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 十二五 规划 2013 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培养研”究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ZXS13027,项目主持人:华晓芳)[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9-0017-04 一、日本高职教育国际化办学战略背景(一)国际环境与外交战略的不断变化促进国际教育合作的不断发展1954 年 10“月,日本作为援助国加入了由英联邦国家主导的 南”亚及东南亚经济合作与发展的科伦坡计划 ,把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合作作为主要着眼点,实施国费外国人留学生制度,重新开始对外教育文化交流活动,拉开了二战后日本国际教育合作的序幕。从 1954 年至今,随着国际环境的不断变化,日本国际教育合作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54 年~1964年),开始与发展中国家技术合作时期;第二阶段(1965 年~1973 年),加强国际教育合作的使命感和探索建立管理体系时期;第三阶段(1974 年~1989 年),创设国际合作机构 JICA 和形成公私二元结构管理体制时期;第四阶段(1990 年~1995年),EFA 世界会议以后重新修改政策和强化相关机构合作推进时期;第五阶段(1996 年至今),文部科学省国际教育合作恳谈会提出具体的合作政策建议和实施合作的时期①。从开始合作至今,半个世纪过去了,日本国际教育合作的理念、政策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内外部影响因素的作用下,日本不断加强教育合作制度建设,教育国际交流频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应运而生。“”(二) 两个留学生计划 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断深化以 1970 年 OECD 教育调查团视察日本为开端,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中心课题。1980 年后,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从教育内容的国际化向高等教育制度、功能的国际化转换。1990 年后,高等教育国际化迎来新局面:不限于人员间的交流活动,跨国大学间的共同研究、课程教学互换、为了学分认定和学位授予而设立共同组织机构等问题成为中心②。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除国际影响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日本通过国际化政策及行政性措施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20 世纪 80 年代后,日本加“”强留学生制度建设,先后制订并实施 两个留学生计划 。其“中, 接受 30”万留学生计划 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实现“”其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国家通过 两个留学生计划 ,以大力发展留学生事业作为引擎,以市场的国际化迫使高等教育国际化。从教育内容的国际化到其组织、功能的国际化,增进了研究人员、学生的海外交流,以及与海外大学间交流协定的积极缔结,日本高职教育国际化办学得以不断深化。 二、日本高职教育国际化办学的内涵及其战略规划 (一)日本高职教育国际化办学的内涵“”“”日本学术界对 全球化 和 国际化 两个概念的理解一直存在争议,1990“”“年后才将两个概念区分开来,认为 全球化 是 国际”“”“”“”“化 的媒介, 国际化 是 全球化 的反应装置。 国际化 是 作”为自动词的国际化 ③,是指迄今对外国人形成障碍的国内法律、习惯行为等构成的封闭体系转向对外国人开放,并使日本人获得在国外从事活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