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际化的高等教育区域优化策略研究 摘 要:文章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出发,探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问题,并提出了基于国际化理念的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策略。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区域发展;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2-0065-02进入 21 世纪,全球经济稳步发展,影响范围也不止于经济领“”“”域,其带来的一系列结果被称作 全球化 、 国际化 的产物。教育国际化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新动向,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国际化的潮流已经影响到中国各个地区、各个层次的教育领域,而高等教育作为教育领域最敏感的触角,更容易受到其影响。加之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不断孕育出新科技成果,其产出率为各个教育层次之首,因此,高等教育更要做好迎接国际化挑战的准备。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国际上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为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ng an internationdimension into the teaching , research and service elements of theuniversity,即整合国际上大学教学、研究和服务元素的过程[1]“”。国内学者对于 高等教育国际化 的定义莫衷一是。但是,“”总结国内学者的普遍观点, 高等教育国际化 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摆脱地域国界限制,跨文化交流。 2.求同存异。不同地域高等教育的发展主导因素不同,并且发展理念模式也存在差异,如何进行有效融合需要因地制宜。3.“”强调同化。有激进者认为 国际化 是文化入侵的方式。事实“”上, 国际化 确实强调一种同化的过程,各地争相效仿先进经验与理念,但最终,还是以发展各地方高等教育为最终目标。高等教育国际化交流的对象不仅限于人才,还包括教育理念、教学经验等。各个地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要素不同,这就要求学习者不能止于照抄照搬先进的高等教育发展制度、模式,还应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将先进经验内化,从而形成独特适宜的自主发展路径。二、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区域发展根据《2012 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报告》得知,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可分为三个层次。北京、上海、黑龙江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位居前三,为第一个层次,且远远领先于其他地区。天津、江苏、浙江、吉林、辽宁为第二个层次。云南等其他省市低于全国国际化平均水平的为第三个层次[2]。全国各省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相差较大,东部经济发达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地区的国际化水平都在前两个层次之列,且有近 70%的省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需要提高。事实上,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与区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高等教育国际化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区域发展。随着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的规模全面扩张,新一批的新建本科院校、专升本院校以及高等职业院校,为区域经济提供了大量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在教育国际化的影响下,更多的外国留学生、外国教师到中国学习工作,这些来我国进行国际交流的外国师生,本身也是一个消费群体,也是一个重要的宣传媒介,对于经济发展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国内高校也积极派出优秀学生出国交流学习,为所在区域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更好地促进本地企业与国际接轨,同时也提升了高等教育服务地区,尤其是服务区域经济的重要功能。另一方面,地区发展水平制约着国际化水平。其一,地区高校的发展水平是吸引国际人才交流合作的重要因素。高校人才交流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国交流新技术、先进经验,有利于开拓新兴产业。国际交流有利于先进知识、技术的传播。其二,经济发达的地区国际化水平较高。经济合作是国际化的重要领域。地区经济发达,国际交流合作的项目较多,高校人才成为这一交流的观摩者、参与者自然受益匪浅。总的来说,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与高等教育的区域发展是一个协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地方提供有利于培养高校人才的条件,不仅是财政政策、资金投入的支持,还需要有具备先进理念、成熟运行机制的国际型企业为基地,开阔高校学生的国际型眼界。地方国内高校也应该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并以服务区域经济为最终目标,因地制宜地发展高等教育,融合先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