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缘走向中心:日本大学国际化战略的历史演进与基本逻辑摘要:日本大学的国际化战略主题经历了欧洲化、美国化以及建设自我国际学术中心的历史进程。其国际化战略形成了相对严整的逻辑体系,战略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的科学创新能力,战略路径采取从追赶国际学术中心到谋求建立自我国际学术中心的路径,以政府、大学、学会为主要构成的战略主体之间形成了三重螺旋型关系,战略文化表现为以嫁接与自主为核心特征的大学文化自觉。日本大学国际化战略的演化过程和基本逻辑对中国大学国际化战略的发展与转型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关键词:日本大学;国际化战略;自我国际学术中心国际化作为现代大学的一种发展战略,主要由战略主题、战略目标、战略路径、主体构成、政策取向、战略文化等要素构成。其中,战略主题是一个国家大学国际化的重要表征,往往体现大学国际化模仿、借鉴以及超越的对象与旨趣;战略目标主要体现一个国家大学国际化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关系;战略路径往往体现一个国家大学国际化战略的历史轨迹;战略文化则体现了一个国家大学国际化的特色与传统。国际化战略要素之间能否构成严密的逻辑体系往往是衡量一个国家大学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日本大学制度属于后发外生型的大学制度,国际化发展战略是日本大学发展的核心战略,体现在大学理念、办学治校、科学研究、大学文化以及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在国际化战略发展的不同阶段形成了不同战略主题,形成了比较严整的国际化战略逻辑体系。 一、日本大学国际化战略的历史演进 (一)二战前日本大学的国际化战略:欧洲化“”“”日本大学成立之初所谓的 国际化 实际上是 搭顺车 ,不仅大学制度没有原型,需要模仿和借鉴,教师更是直接以外国教师为主。二战结束前由于欧洲一直是世界科学中心,采取欧洲化的战略既是日本的明智之举,也是大学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处于后发外生型国家一般都采取的战略举措。日本幕府时期就在“”科学和教育领域兴起了 南蛮学 的热潮,幕府末期还一度形成“”“”了 兰学 ,明治维新时期形成的 和魂洋才 思潮则是以西洋学术为中心的欧洲化的继续和延伸。日本采取欧洲化战略的一个直接原因则是受到德国政治制度影响,伊藤博文、森有礼、井上毅等人宣扬普鲁士式宪法,主张建立普鲁士式君主立宪制国家。以首任文部大臣森有礼的思想为例,他深受当时德国首相俾斯麦的国家主义思想影响,认为德国之所以日趋强大是因为俾斯麦推行国家主义政策,所以要使日本强大必须以德国为师“奉行国家主义政策。因此, 德国的体制被看成是一种同日本”的传统和目标更相吻合的模式 [1]“。 将由国家保证水平、以国—‘’‘’立为主体的德国欧洲型大学,作为日本 大学 的 范型 ,更具”体地说就是将其作为帝国大学的模式。 [2]所以《帝国大学“令》开篇即提出 帝国大学以适应国家之需要,以教授学术、”技术理论与研究学术、技术之奥秘为目的 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教师的留学国别、外国教师的来源构成可以充分说明日本大学的国际化战略倾向。在教师构成上,以来自欧洲教师为主,而且欧洲教师的比例在很长一段时间占据主导性地位。初创时期的东京大学虽然本国教授人数不断上升,但从外国教授在教授总数中所占比例来看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其中来自德国的教师占据大头。虽然后来其他外国教师的聘用人数不断削减,但聘用德国教师的数量仍然占据外国教师总数的一半左右,保持在十名左右①。如果分析帝国大学教授的留学背景则可以进一步说明欧洲化的战略倾向,帝国大学的教授以留学欧洲居多,在具有留学背景的教授中占据了七成,而具有留学德国经历的教授总数约五十名,占据了近五成②。随着日本大学规模的迅速发展,虽然东京大学的外国教授数量呈逐步减少趋势,然而其他相继成立的帝国大学或官立大学聘用的外国教员总数呈上升趋势。日本大学采取欧洲化的国际化战略目的旨在提升“‘’大学科学创新能力, 以西方化为志向的 国际化 现象,并非与以异质文化为背景的外国人之间进行对等性的相互交流,而是”以短期之内获取西洋学术为目的 [3]。虽然日本大学初创时期在教学上主要使用外语教学和运用外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