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实现路径探析摘要:我国在中小学法治教育活动的开展下,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有 定位不明确,法治意识不强,教育内容不够系”统,安全教育不全面 等问题。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应该基于法治教育的顶层设计,法治教育应该有一个独立的课“”程地位,全面的 规则意识 教育,要制备有结构、针对性的课程和教材,教师教学与社会参与要双管齐下,在社区、学校、家庭共同努力下,促进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关键词:法治教育;青少年;规则意识;社会参与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7)05-0141-02作者简介:王琦(1995-),男,汉族,湖南衡阳人,江苏师范大学法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民商法;戴正(1995-),男,汉族,江苏常熟人,江苏师范大学法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民商法。根据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共青团中央、全国普法办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若干意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 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 。①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国家十分重视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因此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势在必行。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却仍不甚明确,因此笔者在此浅谈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实现路径,以期抛砖引玉。所谓法治就是指用法律或法制来治理国家,区别于封建社会单纯依帝王的意志来治理国家的人治。它要求国家必须有法律,人人都应该在法律之下,不允许任何人置身于法律之上而不遵守法律。②为此,法律功能必须普遍化,必须具有自主性、权威性。法治观念反映在教育上,就是把教育纳入法律调节的领域,严格按法律规范运转。国家依法管理教育,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权利,学校依法从国家与社会取得经费,学校内部按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运行,各项工作都有明确的规范,组合成多维的协调一致的法律调整系统。《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 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 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贯彻落实过程中应把握好以下三个重点。一、从系统建设上,确保法治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是国家教育体系的基础阶段,在过去的 30 年里,全国推广法制宣传和法律教育有很大进步,党和政府对加强学校法治教育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法律教育教学的重点,改善教育内容,鼓励各方参与,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法治教育。国际准则已经起草定义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基本要求,还克服已经存在的问题,并有了显著效果。根据中央相关文件,未来将加快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相关的制度建设,集中注意力在学校法治教育工作上。在中小学建立法治知识课程,努力让所有的授课渗透法律知识,学习和实践法治教育的相关内容,优化配置师资,整合室内课程和室外活动资源,并加强相应的基金来保障经费问题,建立健全监督评估机制,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二、跟随青春期的特点提高法治教育的实际效果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的重要时期。同时,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差,自我保护能力弱。因此中小学法治教育须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创新教育教学模式,通过开展谈话、主题班会、法治宣传日、图画展览、研讨会、模拟法庭等活动引起中小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要相结合,法治教育与社会实践密不可分。学校要组织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和指导青少年在课堂学习和社会接触的过程中正确树立法治意识,必须加强学生对于遵守行为准则的理解,清楚区分是非善恶,有力地抵制非法诱惑,有效地保护自己。③三、营造良好的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环境青少年法治教育,需要动员各个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中小学的作用和家长委员会制度的优势,靠近学校、家长、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心青少年成长的问题,关注青少年生长阶段的心理需求,接近青少年面对的现实问题。综合提高青少年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