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科学教育馆对西北边疆地区科学教育的推进[摘要]受近代科學教育思潮的影响,服务于抗战建国、开发西北的目标,甘肃科学教育馆于 1939 年创建于兰州。自建成之日起,甘肃科学教育馆通过培训教师、开办中心实验室、巡回教学、图书公开阅览、举办学术演讲、鼓励学术研究等多种方式来增进西北边疆学校之科学教育、普及社会民众科学知识、加强科学学术研究,虽环境艰难,物力堪忧、经费短缺,但得各界襄助,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西北边疆地区科学教育落后的现状。[关键词] 甘肃科学教育馆;科学教育;社会教育;西北边疆[中图分类号] G5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9)03-0129-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03.025科学教育馆简称为科教馆,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开始出现的公众文化教育设施,主要承担普及社会民众科学知识,辅助各级学校科学教育的任务,并通过结合本地自然资源、地理环境等开展科学调查和研究的方式来推进科学教育。在指导学校教“育方面,科学馆的一个重要功能是 为所在地的中等学校提供科学教育的实验基地,在民国时期学校科学教育特别是中学理”科实验教学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科学馆在近代较早普及公“众科学知识的国家乃是一种平常的公共文化设施, 但在中国近代社会动荡多变、科学发展曲折艰难的背景下,科学馆被赋”予了较其他国度更多的功能和使命 [2]。在这一社会背景下,1939 年元旦于兰州成立的甘肃科学教育馆,有着属于自己的角色和功用,在增进西北边疆之学校科学教育、普及社会民众科学知识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甘肃科学教育馆创建的时代背景 (一)科学教育思潮的影响科学教育思潮出现在近代中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前半叶,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陆续完成了两次产业革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同一时期曾经在古代创造辉煌文明的中国却处于科学落后、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境。面对国势衰微的状况,爱国人士关注国家命运,对当时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洋务运动时期的 中体西用 ,科学教育只是被局限在学习、模仿西方近代科学技术范围内,对当时的社会和教育影响甚微[3],直到维新运动时期才真正明确提倡科学教育,其中以严复呼声最高,把科学教育提高到了救亡图存的重要地位。真正科学教育思潮的形成始于以任鸿隽为代表的一批留美学生,于 1914 年 6 月 10 日在美国康乃尔大学创立的中国科学社,翌年 1 月刊行《科学》杂志,这两件事标志着中国科学教育思潮进入起潮时期,形成一股颇有时势的时代潮流[4]。“”“”“”在 五四 新文化运动 民主 与 科学 的两面大旗下形成了以批“”判精神、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为主要标志的 五四 精神,促成科学教育思潮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推进我国的科学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科学教育思潮正是在这样大的社会氛围中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一些留学欧美的学生如陶行知、胡适等人提出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授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1923 年,中国科学社在杭州召开会议,任鸿隽提出该社新目标为:发行杂志,编译书籍,编订科学名词,设立科学研究所,设立各种博物馆,举办科学讲演,举办团体旅行,接受各机关之科学研究委托[5]。一批美国教育家来华讲学为中国科学教育思想注入了一股新流,促进了科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1939 年成立的甘肃省科学教育馆成立,是科学教育思潮的产物,见证了我国从对西方科学技术的简单模仿到科学教育落实到实际的教学领域之中的变化。其成立之初主要目的就在于改进西北地区科学知识匮乏、科学教育落后的现状。主要通过设立博物展览、邀请中外专家举办科学讲演、发行学报、编译国外科学书籍等方式在西北边疆地区推行科学教育,基本与中国科学社规定的目标一致。(二)建设西北边疆的需要“九·”一八 事变之后,应国防之需,国民政府决定开发西北,其中,发展西北文教成为基础性工作[6],为在西北边疆地区发展科学教育事业提供了政治上的保障。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战事爆发后,举国施行 战时当作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