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模式探索与实践[摘要]针对现在我国高师教育实习与新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理念符合度低的情况,我们基于实践取向为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基于职业发展的需求,从实习目标、实习内容、实习安排、效果评价、实习基地新型关系等方面全面打造新的教育实习体系并付诸了实践和探索。实践表明:我们构建的新的教育实习体系使学生在教学技能、班主任、教育调查、教学反思、教研、学业评价与反馈、学生心理掌握、教务方面都获得了体验,这为高素质的教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关键词]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教育实习 高等师范院校 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3437(2015)10-0051-02教育实习是未来教师反思教育教学理论的重要环节,更是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1]依靠教育实习这一实践环节,可以更好地加强高师基础教育的双向联系和沟通,形成富有个性的教育观念,促使师范生转变成合格教师。[2]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实习等实践性环节非常重视,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和实践。随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颁布,教师教育实践课程得到研究者和实践者前所未有的重视和聚焦。[3][4]然而事实上,现在教育实习情况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理念的符合度不高,这一问题需要从模式创新上加以解决。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简析“《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育课程的目标需要从 教”“”“”“书匠 的训练走向 教育家 的成长;从 定型化教学 转向 情境”“”“”“化教学 ;从 技术性实践 转向 反思性实践 ;从 理论的实践”“”化 转向 实践的理论化 。而且《教师教育课程标准》针对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的弊端,并借鉴国际教师教育的经验,凸显了三大改革原理:一是“”“”“”儿童为本 ;二是 实践取向 ;三是 终身学习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还聚焦教师个人成长、教师团队和教育关系,并倡“”导教师新的职业品性,即作为 反思性实践家 的成长。[5]二、现在教师教育实习中存的问题要使《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得以实现,教师教育课程的构成需要实现观念与体制的创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但体现在理论课程上,更体现在重视教育实践及反思上。[6]作为教育实践的主要内容——教育实习也应该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然而,纵观高等师范教育实习的现状,还有很多地方不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教育实习的不准确定位,主要体现在 理论应”用于实践 单向的实习,没有体现出实践的理论化。2.重技“术,轻观念,主要体现在实习过程中强调 教师按照既定的操”作程序将预设的知识、技能教给学生 ,重在教学技能的提高,忽视学生的内在需求、体验经验和发展规律。3.忽略教研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忽略教育对象、教学过程和教材的研究能力的培养。4.“”漠视实习生 创新能力 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实习管理的目标限于有地方实习、有机会实习,缺少 创新能”力 培养的机制和有效措施。5.没有调动实习基地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主要体现在指导教师对教育实习无经验、无要求,工作随意,缺乏反馈,无成就感。6.教育实习评价不科学,随意性强。基于以上问题,我们认为必需重构一套新的教育实习体系来适应《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教师教育质量。虽然很多高师院校尝试进行教育实习的改革,但这些改革多是高师院校内部的行政管理改革,漠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忽略实习生、指导教师的实践愿景,多流于形式。这都严重影响未来教师的素质和教育质量。因此,基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教育实习体系研究显得尤其迫切。三、新教育实习体系构建的思路总结我们教育实习多年的组织和实践经验,在深刻理解《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理念: 以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 的基础上,我们通过设计新的实习目标、优化实习内容、细化评价指标、改变管理方式、创新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关系,从而构建了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的教育实习体系。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我们通过教育实习评价倒逼实习学生研究实习对象的智力水平、知识结构、认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