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网络互动平台,提高校本教研效能校本教研是以本校教师为主体、立足本校实际开展的教研,旨在尊重教师的创新积极性,使每位教师的困惑得到及时回应、经验能够及时共享,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然而目前校本教研普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动力不足、参与不够、方式不活、互动不灵、收获不大和提高不快。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江苏省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构建互动共享的网络平台,建立有效的校本教研机制,有效地提高了校本教研的效能。下面谈谈我们在建立和使用这些平台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一、在互动中激发内需要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激发教师的内需。为了激发内需,我们通过建立互动共享的平台给教师机会,展示他们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以往有些教师虽然有研究意识,但是缺少研究的空间,一些研究得不到学校和教师群体的认可,造成只有外出参加比赛获奖才被承认的状况。有了这个平台,教师的研究及其成果就能及时得到校内的认定。互动平台的建立还为教师、教研人员与研究者获得经常性的沟通和联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使教师的困惑能及时得到解决,教师的经验能及时得到关注和分享。教学研究允许有不同方法的选择和设“计,互动平台能够引导和鼓励教师发表自己的意见,上出 自”己的课 。这种研究状态,对广大教师来说,更为引人入胜。为了真正吸引老师,让平台成为教师自己想上的平台,学校及有关科室注意想教师所想、急教师所急,尽量从服务的角度去思考。当发现网络经常出现故障时,教技室和学校信息研究中心,在网上设置了维修申报和反馈的平台。当发现有些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中遇到一些问题缺少方法时,教导处组织了 巧支”妙招、提高效率 的沙龙活动。当发现有些老师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时缺少方法时,德育处就组织了网上专题研讨活动。当发现很多教师撰写论文的水平提高不快时,教科室就邀请有关学科的专家和学校教师一起互动、评比、交流。二、在互动中提高参与度传统的教研活动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往往只有几位老师发言,其他老师只能听,没有发言的机会。即使有发言的机会,也因为准备不足,往往会被前面老师的观点所影响,甚至会出“”“”现 人云亦云 、 鼓掌通过 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能说是参加了教研活动,并不能很好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理念。如何变 参加式 为 参与式 ?我们发现网络平台可以使每位老师都有这样的机会,他们有时间去思考、去学习、去讨论,甚至是辩论,真正地参与到课题的研究之中,产生思维的碰撞,激发创新的火花。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求参与互动的所有成员做到以下几条:全员有准备,就是每次活动前要求教师围绕有关专题有所准备;全员有需要,这种需要可能是短期的、也有可能是长远的、发展的需要;全员有任务,每位成员有清晰的任务,这种任务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书面的也有口头的,有围绕课题的也有围绕其他主题的;全员有目标,这种目标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完成任务的目标,有满足需要的目标,有共同发展的目标;全员有思考,力争每位成员思考有侧重、撞击有火花、反思有个性;全员有收获,我们认为有思考就有收获,点滴收获的积累可以为飞跃作准备,互动中有预设的收获也有生成的收获。下面是我校基于课堂教学研究的一种校本教研模式。每学期初,由教研组确定课题、上课老师及主评老师。上课老师在课前先要将自己的教学设计发到电子备课系统的教研活动版块中,然后同年级组老师进行设计的讨论、修改后形成初稿。随后进行第一次试教,同年级组老师听后,再一次提出修改意见形成第二稿。紧接着就由上课老师向教研组开课,并在课后完成课后反思上传学校网络平台。所有老师听后,进行评课,也把自己的观点上传,最后由主评老师综合各方意见形成完整的评课稿,上课老师根据大家的意见再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完善。有时候上课老师和同年级老师会根据最终的设计再进行课堂教学,这样对一节课的研究可以不断地深入。通过这样的形式,每一位老师都参与到了教研活动之中,每一个人都有思考,每一个人都有收获。当然我们并没有放弃传统,每周我们都有小型多样的小组活动进行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