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大学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模式进行分类培养李晶石烨应用型大学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模式进行分类培养【摘要】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末开始,我国扩大了高等教育培养规模,随着培养规模的扩大,大学生就业呈现出较大压力,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需要根据学生的类型和学习特征对其进行分类教育,使学生能够较好地通过大学教育实现自身能力的提高,最终实现合理的就业或深造。 【关键词】学习特征 学习认知 大学生就业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基金项目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GJXH2013-213)。【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3-0002-02 1.引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热点社会问题。伴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开始显现,与大学生就业困难相对应的是很多行业存在着大量的岗位缺口,因此如何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培养,以使其更加适应社会的岗位需求成为一个重要问题。由于不同高校的学生培养目标和生源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培养方式,对于应用型本科学校,如何培养应用型学生是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分析,可以根据在校学生不同的学习和专业背景,不同的思维特征、学习目标与学习能力,对其进行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群体类别进行有针对性地系统培养,以使不同的学生发挥其自身的优势,通过大学期间的培养,顺利走上与其特征相匹配的就业岗位,或者进行进一步深造。在培养时,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模式来实现分类培养。2.应用型本科学生认知模式分类分析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应用型本科学校规模的扩张对于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起了很大作用,应用型本科指以应用为办学定位,而不是以科研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现阶段一般包括所有的本科第二批、本科第三批录取院校。应用型本科学校主要不是以科学研究为导向,而是以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为导向,因此在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都区别于传统的研究性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這也要求根据学生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从学习和思维的平均水平看,相对于研究型重点大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入性差一些,但是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比较强。经过对长期教学经验的总结,以及和学生的交流,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和最终的学习结果,从认知能力的角度出发,可以把应用型本科班级中的学生大体分为四种类型,它们分别是被动认知型学生、意识认知型学生、联想认知型学生和主动认知型学生。通过成绩和学习情况的分析,在应用型本科学校中,从四种类型的人数分布看,呈现出一种菱形结构,被动和主动认知型人数少,意识和联想型认知学生人数多。其中,意识认知型学生比例最高,主动认知型比例最低。这四类不同认知类型的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区别较大。被动认知型学生的主要特征是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完全被推动着进行被动的知识学习,仅仅学习最基本的理论,只依赖课堂学习,并且课堂学习不认真,课下基本没有复习和预习行为,作业不认真,甚至抄袭,课程学习目标仅以考试及格为目的,考试成绩不理想,会出现挂科的情况,并且经过一段时间,所学习的知识基本都遗忘,这类学生在学生中约占比例很低。第二类学生为意识型认知学生,这类学生在课堂中所占比例最多,能达到班级学生的一半以上,这类学生的特点是没有非常明确的长期目标,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完成老师提出的课业要求,能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相关知识,为专业技能的形成和日后工作打下基础,这类学生能掌握理论知识并简单加以应用,能够一定程度上分析一些现实问题,有一定的能动性,能够按照要求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学业要求,考试都能够顺利通过,但知识掌握得不深入,不能够灵活运用,仅停留在一般性理论层面,理解不够深入,应用能力不强,并且随着时间延续,对部分所学知识会出现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