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梯度 为切入点开展教研组备课组建设2006 年,我校因布局调整导致规模急剧扩张,年级组管理体制应势而生,替代了长期以来的教研组管理体制。于是,由同年级、同学科教师组成的备课组正式成为校本教研新的基层组织。依托教研组与备课组,我校开展了较丰富的校本教研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不乏低效现象:教研组活动由于人数多明显流于形式,不够务实;许多学校工作直接通过备课组开展,却因管理、指导不到位而穷于应付,不够规范。为此,我们对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展开了思考与实践。教研组、备课组梯度建设的思考在教研组与备课组并行模式的校本教研体制下,许多学校存在“”着 割裂教研组与备课组 ,“甚至 破教研组,”立备课组 的局面。但我们认为,“”以 分工与协作 对校本教研的新老基层组织重新定位,“”以 梯度 为切入点开展教研组、备课组建设,有利于发挥教研组统领学科的组织优势和备课组根植年级的时空优势,是改进校本教研机制的根本策略。教研组、备课组的分工1.教研组以提高学科整体水平、促进教师梯队建设为主要目标。教学研究侧重于学科中的共性问题,工作重点主要包括理论学习、教师培养、专业指导等。开展的形式主要有课题课例、论文案例、沙龙讲座、教学评比等,其主要抓手是课例研究。2.备课组以加强本学科本年级的教学研讨、提高本学科本年级的教学质量为主要目标。教学研究侧重于年级里的具体教学问题,工作重点主要包括教材分析、质量检测、经验推广等。开展的形式主要有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即时交流、资源整合等,其主要抓手是集体备课。同时负责本年级本学科的教学常规管理。 教研组、备课组的协作 1.实践载体:先进学科备课组评选活动——教研组协同, 规范备课组活动 (1)讨论与自评阶段校教科室初拟《学科备课组建设评价表(讨论稿)》,发动全校教“————”师通过 备课组教研组校领导班子 逐级展开大讨论,由分散到集中并确定试行稿。备课组据此自查自评后在教研组内进行交流,每教研组择优推荐一个备课组参加校级复评。(2) 学习与交流阶段 ①备课组活动展示在教研组长及三位备课组长的精心策划下,被推荐到校级复评的六个备课组进行活动展示。校教科室组织有关教研专家现场诊断、对症指导,同时要求本学科的教研组长及另两位备课组长到场交流学习。活动结束后,备课组长整理出活动实录并及时进行教研活动反思。② 备课组活动现场研讨由全体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参与的备课组活动现场研讨流程如下:“”一是初三科学 如何上好试卷讲评课 集体备课;二是初三科学备课组长解读本次备课组活动;三是区科学教研员点评备课组活动;“四是其他学科五个备课组进行 记我们的一次备课组活”动 主题交流;“”五是就 如何开展有效的备课组活动 问题,组长与教研专家互动。(3) 考核与评价阶段 在前两轮的学习、讨论、交流、研讨的基础上,校评审小组经过综合评价,选出首批校级先进备课组一、 二、三等奖各两个。 实践收获:① 一组精品备课组。采用教研组长与备课组捆绑考核促进教研组对备课组的规划、指导、管理。每个学科三个备课组集体打磨出一个精品备课组。学校鼓励各教研组以先进备课组为点,进一步学习与交流,从而以点带面,达到备课组、教研组共同成长。② 一支高素质的备课组长队伍。先进学科备课组的评比过程为年轻的备课组长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实践、思考的历练过程,使他们逐渐走向成熟,成为备课组活动规范化的领头羊。③ 一系列备课组活动的范例。经过本学科打造的六个先进备课组的展示各具特色。如,问题会诊式:一个单元做一次,将自己备课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来供大家讨论。智慧共享式:将自己或他人备课中的一些独到想法展示出来,供大家分享。单元课例式:每个单元选择一篇典型课例作为集体备课的载体,充分展示大家的才能,突出单元特点。主题备课式:分主题进行集体备课,突出教师的特长和个性。活动范例为备课组活动由规范走向特色提供了鲜活的素材。2.实践载体:教研组备课组滚动式教研研讨活动——备课组协力, 丰实课例研究 (1)主题确定试卷讲评课是一种特殊的复习课,它是以命题测试为途径、以试卷分析为手段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客观分析,并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