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颖惠:教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路径吴颖惠,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理事,北京市教育科研带头人,北京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中国教师》:吴所长,您好!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主要从事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而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主要从事教学教研活动,这种教育管理体系在我国比较普遍,可以说中小学科研与教研是分两条管理体系来做的,请您谈谈有何意义或价值?吴颖惠:这个问题主要涉及的是中小学教研与科研的关系。在基层教育管理领域,我们一直都在强调各有侧重、各有分工、相互配合、相互补充,要求做到教研与科研紧密结合。从教育管理的层面来讲,我国的确存在教研与科研两条管理体系。我国的基础教育管理体系是把教研与科研截然分开的,存在教研管理部门,如各级教研室或教师进修学校,也存在科研管理部门,如国家教育规划办、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区域教育科学研究所等管理体系或职能部门。如果我们仅仅从管理层面来看的话,的确存在两套体系,即教研与科研是分开的。基于管理体制产生的这两个体系一定都会形成各自的明确定位和工作重心。我国教研体系的建立主要是参照苏联的教育管理模式。教研部门的大力发展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当时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大力发展基础教育,而基础教育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师资不足,很多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没有教师资格证。针对教育大发展面临的师资问题,各个地区采取的办法就是大大地加强教研部门,靠区域内教师集体教研活动来确保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因此,从实际情况来说,教研部门是早于科研部门的,教研部门规模比较多,体系也比较健全和完整。教研部门的主要定位是从事教学研究,重点研究国家教学大纲(课标)、教材、教法、教辅、评价等。与教研部门的发展相比,科研部门的发展要晚一些,缘起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教育大变革时期,需要大量的教育改革实验,借助教育改革实验来探寻教育规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理论与思想体系。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历史时期,各地教育科学研究所纷纷建立,广泛开展教育实验探索,达到以改革促教育发展的目的。而且,一旦涉及教育改革实验,单凭原来意义上的教研部门很难完成。毕竟教研还有许多具体的事务工作,而教育改革实验不仅涉及教育改革方法与措施,更多地涉及教育思想理论和效果监测体系,通常需要 3~4 年的时间,需要按照教育科研的基本规律和运作程序来开展工作。实验的周期比较长,这就需要有一批专门人士来做教育科研,教育科研部门就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发展起来。特别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教育科研部门的职能、功能得到不断强化,教育科研的重要性不断地被提及,教育改革实验蓬勃开展。从教育管理层面来说,教研与科研的确是两个管理体系,但是从中小学的教育实践来看,我们必须强调教研与科研的紧密结“合。特别是到了教师这个层面,绝对不能够 教研、科研各搞”一套 ,必须强调教师开展基于教学过程中的教育科研,希望教师在常规教育教学和教研活动的过程中,发现教育问题,开展教育科研,教师的教育科研绝对不能脱离教育教学过程而独立存在。因为,从教师层面来说,教研与科研密不可分。教研要研究教学,科研也要研究教学,只是二者的研究思路不同。例如,科研主要研究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教研主要研究教学的实施过程、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怎样克服。教研研究的是课标、教材与试题或者教辅资料,这是教研“”的三大 法宝 。但是科研强调理念、思想,强调研究论证、研究过程,教师要对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有很好的了解与掌握,借助课题或者项目的方式实施教育科研活动,需要经历问题选择、课题论证、研究设计、实施过程、成果积累和效果论证等相对科学与规范的研究过程。我认为,科研首要的价值应该表现在对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方面,即能够最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其次,科研能够达到改进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的目的,通过科学教育改革实验,探索教育规律,促进教学过程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