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题研究的区域管理新机制2003 年 9 月,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开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对新课程,许多校长思路不清,甚至茫然:多数教师观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如何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什么?难点在哪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哪些?经过反复分析、研究和论证,我们认为,应该把教科研作为突破口,这其中,课题研究是学校解决实际教学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区域教科研的有力杠杆。但是,当时学校课题研究确实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课题多而散。每年各级各类的科研课题很多,区教育局难以统筹管理,更不便于发挥教研部门的指导作用,也不利于课题研究的深入。(2)课题研究水平不平衡,学校各自为战。中心地区学校、大校、名校开展得较好,而偏远校、薄弱校开展得较差。(3)课题研究存在虎头蛇尾的现象。很多学校虽然撰写了方案,但很难落实,课题研究常常半途而废。(4)教师参与面小,课题研究仅仅是学校校长和个别人员的事情。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课题研究本来应有的功能。为此,我们在区域课题管理机制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从而摸索出区域教科研的管理新机制。“”一、用 本土 课题将学校纳入研究小组。我们首先在全区范围内,围绕课程改革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问题,结合杏花岭区教育发展状况和学校实际,展开了一场问题大讨论。经过认真讨论和分析,找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共 120 多个,区教研室对这些问题整理、归类之后,提炼出 6 个核心问题,即:如何建立校本教研机制?如何实施反思性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如何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何对教师教学能力进行评价?如何开展学生发展性评价?在此基础上,区教育局聘请 24 位学术造诣深、在山西省内有较高声誉的省、市教科研部门和部分高校的专家组成专家指导组,对学校和教师重点关注的这 6 个问题进行认真剖析,把这“”项研究统整为 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研究 ,将 6 个问题转化为 6 个相应的子课题如校本教研机制研究,实施反思性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等。而后,区教育局把 6 个子课题下发到学校,由各校根据本校需“要来自主选择和申报自己的研究方向,最终采取 合并同类”项 的方式,将所有的城区小学、厂矿子弟小学和农村中心校,分成 6 个子课题研究小组。“” 二、 以组为体 搭建研究共同体。 如何对这么多学校和课题组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其真正成为区域教科研的助推器?“”“”我们采取了 以组为体 的策略。所谓 以组为体 ,是指以每个子课题组为一个研究的共同体。在这个团队中进行校际间的沟通交流、资源共享。校本教研的主要目标在于解决学校面临的问题以及作为个体的教师所碰到的共性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单单靠个人和一所学校的力量是不可能完全解决的,必须借助团体力量,因此,在校本教研的基础上组建研究共同体,实施校际互动、团队协作是非常必要的。区教育局是总课题组负责单位,由教育局局长担任总课题组组长,分管教科研的副局长负责实施,区教研室具体操作。每个子课题组设一名组长、一到两名副组长,他们都由办学历史较长、学校规模较大、教育质量较好的学校校长担任,課题实“”“行 组长校负责制 。这样就形成了带有杏花岭特色的 总课题——————”组子课题组成员校 三级教研网络。课题研究的主体是各子课题组,具体研究以组为单位展开。各子课题组首先根据总课题组的研究目标,制定子课题组的研究方案和相关制度。为了便于操作,6 个子课题组都把子课题分解成若干具体问题,由各成员校根据学校具体情况认领课题。子课题组根据各校的情况对所选课题分别进行分析论证,使每个学校的研究有的放矢,形成和强化学校的办学特色。“”涧河小学是 校本教研机制研究 组的成员校,作为一所城乡结合的学校,刚刚与另一所学校合并重组,班级规模扩大了。面“对这一实际情况,他们从 在大班额条件下,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入手来摸索校本教研模式,并细化课题,对 学困生指”“”“”导 、 口语交际 、 作文评阅 等一系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