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贫困县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与思考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经济文化、政策法规及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支撑,才能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从管理体制、经费投入、队伍建设、教育信息化、提高县级政府政策执行力等方面建立贫困县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一、以县为主,提高贫困县教育资源的整体运行质量和效益1.优先发展贫困县教育,提高贫困县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云南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首先要解决贫困县教育经费的投入问题,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对贫困县教育经费的投入,减轻贫困县的财政困难;其次要成立贫困地区教育专家指导组,深入调查研究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特点,加大指导贫困县教育发展的力度;三要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尽快启动实施和普及 17 个贫困县的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学龄儿童入学率和贫困地区青少年儿童的受教育年限;四是省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出台优惠和强制性政策措施,创设相对均衡的发展环境,使贫困地区教育优先发展;五是在省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统筹省域内不同区域、城乡和校际间教育整体协调发展。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和整合贫困县教育资源配置。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教育基础条件的极端落后,严重制约着贫困县教育的发展。贫困县级政府要遵循效益、统筹规划、整体性、环境与生态、就近与安全的校点布局原则,对辖区内所有中小学特别是一师一校点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集中、规模办学的制度和措施,整合有限的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运行质量和效益。3.统筹普职教育协调发展,创设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和谐环境。职业教育对提高劳动者素质,构建和谐的县域教育发展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贫困县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差距很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贫困地区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解决贫困县教育普高与职高发展不平衡问题,关键在于提高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充分发挥职业学校的就业优势,克服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招生难问题,提升县级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县级人民政府要加强领导,创造条件,努力缩小普高与职高教育的发展差距,尽可能达到普高与职高在校生比例的基本平衡,统筹普高与职高教育的协调发展。4.加强幼儿教育,尽力缩小城乡教育起跑线上的差距。云南大多数贫困县的幼儿教育发展远远滞后于基础教育的发展,这给城乡学生在起跑线上就带来了明显的差距。要抓住学生减少、校点收缩和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普遍闲置的有利契机,整合资源,合理规划。通过建设好乡镇和村级幼儿园,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私办公助幼儿园,在村完小一级开办学前班等各种形式,大力推进贫困地区的幼儿教育,提高农村贫困地区的幼儿教育覆盖面,尽力缩小不同地区适龄儿童在教育起跑线上的差距。5.构建完善的基础教育体系,促进贫困县教育均衡发展。教育的布局和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教育的功能、效益的发挥,关系到教育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力度,关系到地区人才的培养。要进一步加强贫困县基础教育体系建设,整合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幼儿教育;出台优惠政策,有效平衡普高与职高发展比例,促进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制定初中阶段控辍保学“”的强制性措施,确保 两基 成果的巩固和提高。努力建立幼儿教育覆盖全县、小学和初中相对集中、高中和职中逐步实现规模办学、适龄青少年儿童入学就读率高的基础教育体系,以完善的基础教育体系促进贫困县教育的均衡发展。“”二、建立 省管县用 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贫困县教育平稳运转1.学校运行经费保障机制。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教师数、在校学生数和学校办学规模等指标为基本依据,财政、教育、计划、审计等相关部门要准确、科学核算贫困县学校的正常运行成本,在原云南省中小学运行经费保障机制的基础上,减少或取消贫困县级人民政府的配套投入,加大国家和省级投入,确保按时、足额拨付学校运行经费,保证贫困县中小学校的正常运行。2.学校建设经费保障机制。一要千方百计,优先投入专项排除D 级危房改造经费,尽快排除现有 D 级危房,消除安全隐患;二要安排专项资金,按照国家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启动贫困地区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尽力缩小贫困县与发达县之间日益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