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是“天下第一规”引导语:《弟子规》是“人生第一规”,以简要详明的语言涵盖了古圣先贤所概括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人伦大道;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学问功夫: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身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处世态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待人原则等等,不仅孩子需要学习,大人也需要补习,下面是小编相关《弟子规》的详解,欢迎大家阅读与学习。人一出生面对的就是家庭关系,《弟子规》正是中国传统家规、家训、家法、家教的集大成者。古语言: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可是在今天的中国还有多少家庭是用家规来教导儿女的呢?正是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儿女教育出现了严重问题。从家庭开始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之所以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合理性,是因为,人从一出生开始,首先面对的就是家庭关系,正是在家庭之中,孩子从父母、特别是母亲身上,学会了如何处理好这些基本的伦理关系。因此,古语讲,“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的确,如果一个孩子在家里接受了母亲的言传身教的影响,知道如何去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与人和睦相处,形成了谦恭有礼、严谨诚信的待人接物的态度,培养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品德,走上社会之后才知道如何与朋友、同事乃至于陌生人和谐交往。正是因为中国传统社会一直重视从家庭开始就进行伦理道德的教育,因此流传下来了很多家规、家训,如《颜氏家训》《了凡四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而由清朝的李毓秀根据古圣先贤的教导编写而成的《弟子规》,正是中国传统家规、家训、家法、家教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人生第一规”。《弟子规》仅1080个字,360句,内容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七个部分,言简意赅地把一个人一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的态度和礼仪概括地淋漓尽致。可以说,古人修身、齐家、治国、维护和平的教育总纲,全部体现在《弟子规》的教学中。有人把《弟子规》比作“人生的交通规则”:如果开车不守交通规则,就会发生交通事故;做人如果不学习力行《弟子规》,就会导致人伦关系的紊乱和人际交往的冲突。《大学》中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弟子规》中特别强调了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的先后次序问题,其编写次序是中国古人教育言传身教的影响,知道如何去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与人和睦相处,形成了谦恭有礼、严谨诚信的待人接物的态度,培养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品德,走上社会之后才知道如何与朋友、同事乃至于陌生人和谐交往。正是因为中国传统社会一直重视从家庭开始就进行伦理道德的教育,因此流传下来了很多家规、家训,如《颜氏家训》《了凡四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而由清朝的李毓秀根据古圣先贤的教导编写而成的《弟子规》,正是中国传统家规、家训、家法、家教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人生第一规”。《弟子规》仅1080个字,360句,内容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七个部分,言简意赅地把一个人一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的态度和礼仪概括地淋漓尽致。可以说,古人修身、齐家、治国、维护和平的教育总纲,全部体现在《弟子规》的教学中。有人把《弟子规》比作“人生的交通规则”:如果开车不守交通规则,就会发生交通事故;做人如果不学习力行《弟子规》,就会导致人伦关系的紊乱和人际交往的冲突。《大学》中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弟子规》中特别强调了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的先后次序问题,其编写次序是中国古人教育经验的总结,符合教育的规律。《弟子规》强调:“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就强调了教育的先后次序一定是首先学做人,后学做事,也就是先培养德行,后学习知识、技能,也就是《三字经》上说的“首孝悌,次见闻”。《弟子规》的这句话还强调,道德教育同样也是有先后次序的,那就是“百善孝为先”,即从对父母的孝心开始,培养起一个人“泛爱众”的能力。这是因为,孝的教育,培养的是人的一种恩义、情义的情感。如果恩义、情义的处世原则培养不起来,就会形成一种以利害为取舍的处事原则,这样的人往往就会做出见利忘义或忘恩负义的事情来。而且,把孝作为仁之本,“爱人”首先从爱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