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思想品德启发式教学论文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特点的世纪,是信息化、国际化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竞争的制高点是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谁拥有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谁就抢占了知识经济竞争的制高点,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这要求我们未来的新人必须具备实践、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然而农村学生受生活环境与见识的局限,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以及相拌的标准答案已对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思想禁锢,长于“依葫芦画瓢”而短于独辟溪径。这种以教师为权威,学生为容器的教学观显然无法培养出敢于冒险,敢于创新的人才。如何真正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质疑的精神,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参与到教学中来呢?笔者认为启发式教学是课堂教改的取向,也就是说,教师适应学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下面谈谈自己从教20年来,在启发式教学方面的体会和做法,与同行们共同探讨。一、启发式教学应充分体现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讨传统的教育,重在于向受教育者传收受现成的结论。学生不接触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只是学习前人的理论。教师只是向学生呈现前人的成品。没有给学生丝毫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自由空间。如:讲初一年级思品第一课第一框题时,教师直接提出:①学习做人的“两个重要方面是什么?”②一个人心理健康的表现是什么?③心理健康与良好道德的关系是什么?这样三个问题,教师提出结论,学生在书上勾、画,学生死记硬背,完全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没有解决思想问题。而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启发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很重要的是要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空间。在探究和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收集整理组织材料的技能,传递信息的技能。如我讲初一思品第一课第一框题时,我要求:①学生收集一些心理不健康和道德品质不好的材料,然后组织讨论。②教师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行为情景,由学生“议一议”后,做出正确的行为判断。③设计“想一想”:有人说:“心理健康是传收受现成的结论。学生不接触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只是学习前人的理论。教师只是向学生呈现前人的成品。没有给学生丝毫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自由空间。如:讲初一年级思品第一课第一框题时,教师直接提出:①学习做人的“两个重要方面是什么?”②一个人心理健康的表现是什么?③心理健康与良好道德的关系是什么?这样三个问题,教师提出结论,学生在书上勾、画,学生死记硬背,完全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没有解决思想问题。而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启发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很重要的是要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空间。在探究和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收集整理组织材料的技能,传递信息的技能。如我讲初一思品第一课第一框题时,我要求:①学生收集一些心理不健康和道德品质不好的材料,然后组织讨论。②教师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行为情景,由学生“议一议”后,做出正确的行为判断。③设计“想一想”:有人说:“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的一半”,请说说你的看法?④设计“比一比”:进入中学后你的自制力与小学比较,是否有了提高?。通过提出问题,确定探究的方向,让学生收集材料、讨论等形式,活跃了课堂,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二、启发式教学应体现富有挑战性的课堂情景与课堂提问的艺术(一)创设情境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或质疑是极为少见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引导学生主动提问的情境。因此,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如,我在讲初一思品第三课,“磨砺坚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时,我先讲了奥斯特洛夫斯基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写成了世界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故事,教师进一步设问: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奥斯特洛夫斯基战胜困难,创造奇迹的?这样学生带着情境,带着探究的好奇进入了学习之中。(二)重视提问的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