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为载体,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与创新大学生社团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阵地,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以华南农业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为例,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开始探索以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活动模式,经过 15 年的实践,形成了原著学习-学术讲座-参观考察-“”出版理论刊物 四位一体 的平台,实现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有机结合,在高校中创建了学生社团活动的一种新模式。 邓小平理论研究会 大学生社团 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自发组成的群众团体,是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的新变化,大学生社团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成为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大学生社团类型有多种划分形式,多数高校将学生社团分为六大类:理论学习类社团、公益服务类社团、自然科学类社团、学术科技类社团、文学艺术类社团和体育健身类社团,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以下简称 邓研会 )属于理论学习类社团。华南农业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出发,结合百年办学历史积淀的优良传统,把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在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外,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开始探索以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邓研会为载体的活动模式,经过 15 年的实践,形成了原著学习-学术讲座-参观考察-“”出版理论刊物 四位一体 的平台,实现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有机结合,在高校中创建了学生社团活动的一种新模式。邓研会完成了多项有影响的“”项目,会员的研究成果、调查报告获得全国、省级 挑战杯 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项目 6 项,邓研会被评为学校优秀学生社团。实践证明,以理论学习类社团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实现了学生社团活动创新、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培养手段创新;促进了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提高了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对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成效显著。一、明确发展定位和工作目标理论学习型社团是由社团成员的共同的理想信念组建起来的社团,主要从事时事政治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和政治学术理论研究。通常以国际国内政治和社会问题为探讨内容,通过研究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路线,帮助社团会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能够客观地分析问题、把握前进方向的能力。这类学生社团与现实政治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受社会影响较大。华南农业大学邓研会创建于 1996 年,属学院学生社团。1999年,学校为规范学生社团组织建设,邓研会升格为校级理论学习型学生社团,由学校团委、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学校党委宣传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同指导。由于邓研会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学校党政高度重视,把邓研会的建设和发展纳入学校大德育体系,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阵地与邓研会新阵地结合起来,以点带面,使思想政治教育向全校深入发展。邓研会的工作目标:以培养用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武装,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优秀人才为宗旨,立足校园,放眼社会,在 三进 工“作的指导下,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理论素质。以 建示范性社”团,创品牌活动 为工作思路,把理论学习研究作为重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通过讲座、讨论、外出参观等多种形式,结合时政及自身思想理论建设进行研讨,致力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时政敏感度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构建 四位一体 平台1.开展原著学习。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水平决定着大学生整体素质和全面发展。为学好邓小平理论,邓研会倡导大学生通读原著,除了指定书目《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邓小平文选》等原著外,会员自主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中共党代会报告、科学发展观等有关文件,并认真做好笔记,定期共同交流读书心得,指导老师重点解答难点问题。提倡同学们在自学时把握“”三个 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