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读千年的史实:杜甫并非贫穷"草堂"似豪宅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 小李”杜 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 诗圣 ,他的诗被称“”为 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误读"千年的史实: 杜甫并非贫穷 "草堂"似豪宅房子问题关系到人们能否安居乐业,因而古往今来一直备受关注。在中国历史上,名人置业的轶事颇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两个人:一位是东晋的陶渊明,另一位是唐朝的杜甫。前者住“”到了 世外桃源 ,为后人羡慕嫉妒恨;“后者在成都建了一处 草”“”堂 ,成了买不起房的象征。其实,这是两个被我们 误读 了千年的史实。“”陶渊明为啥 不为五斗米折腰 竟还在官场混了 13 年?陶渊明(公元 365 年-427 年),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据《晋书·渊明传》记载,他年轻时一度出仕,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小官,在41 岁时挂印去职,隐居于庐山脚下,躬耕田园,饮酒赋诗,终老一生。因此,陶渊明一直被后人视为超凡脱俗的代表。从上述这段生平简历上看,陶渊明的人生和仕途似乎很失败。“”陶渊明的家世显赫,且相当有才, 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 ,本应该有一个很好的前程。他在 29 岁时便出仕当官了,但他“”“没有干几天就 不堪官吏职 回家了。实际上,他是觉得当 公”务员 劳心又劳神,还不如回家种地晒太阳。此后,陶渊明还有几次出仕的机会和经历,但他终究没有当上大官,最有实权的职位是最后的彭泽(今江西彭泽)令。在这个位置上,本应该是继续晋升的极好台阶,可陶渊明却没有抓住就又离职了。陶渊明的具体辞职时间在义熙元年(公元 405 年),在萧统主编“的《陶渊明传》中有这样的记述: 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 应束带见之。 渊明叹曰: 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陶渊明在东晋官场上前后混了 13 年,最后落下辞职回家的结局,令人摇头。如果他真的不想当官,也不会起起伏伏在官场混这么长时间吧。为何他的仕途难有起色?表面上是其清高,其实是混不下去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上班 自然也要遵守相应的规矩。穿戴“”整齐去见上司即所谓 应束带见之 ,难道还用人家提醒?可见陶渊明平时太随便了,别人好心提醒,他却很不高兴。从这事上,不难看出陶渊明性格上的缺陷。连仪表仪容都不注意,随性而为,这种性格的人谈何当个好官?不过,大凡文人都死要面子活受罪,即便失败了也要找个漂亮的理由,陶渊明或许正是这样。混不下去了说自己是不想同流合污,这种阿 Q 式的精神胜利法,至今仍被许多混不下去的人挂在嘴上。陶渊明是买不起城里的房还是真想住到世外桃源? 上面叙述一通陶渊明官场事迹,目的是为了下面的分析——陶渊明选择“”去 世外桃源 的真正原因。从史料上看,陶渊明系出名门,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的开国重臣,官至相当于今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大司马;陶渊明的祖父则做过武昌太守,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陶渊明处于东晋“”官二代 这个群体,虽然后来家道中落,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陶家仍然有房有田。但陶渊明除了不会当官,还不会理财,辞职回家后没有了工资(五斗米),一大家子要吃要喝,日常开销很大,生活上便逐渐困难起来。面对这种家境,死要面子的陶渊明,与在官场时一样,选择了逃避现实的办法,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祖辈置下“”的 富人区 ,到熟人看不见的庐山脚下,过起了简单的日子,“”即所谓 归隐 。其《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是这样写的: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隐之初,陶渊明尚有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其时其心态还算轻松,诗中也写出了一份怡然自得和浪漫。可遗憾的“”是,这处 世外桃源 在他归隐后的第三年,即义熙四年(公元408 年),一把大火将其房子烧毁了。陶渊明可怜得连个睡觉的地方都没有,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