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语文教学与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在社会竞争中的地位变得日益重要,甚至在科技领域则起着关键性作用。各大高校十分注重人才培养,尤其在人文素养上,大学语文教学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存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本文对高校语文教学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融合路径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高校;语文教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融合校语文教学与复合型人才培养联系紧密。现阶段,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经过长期的实践与发展,其教育教学模式也日渐成熟,越来越多的学者及专家开始意识到这门课程对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但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艰难的,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诸多错误,而高校语文教学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融合亦是如此。本文首先简要概述了复合型人才的定义和特征,接着分析当前高校语文教学的现状,最后提出高校语文教学同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融合的具体路径。一、复合型人才概述(一)定义。所谓“复合型人才”,就是指具备两个及以上的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创新人才,不仅包括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等多重复合,而且也涵盖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复合。所以,“复合”二字代表了不同两者及以上的有效交融,既要在专业技能上有所突出,同时又要拥有其他技能。(二)特征。首先,复合型人才具有综合性特征。主要表现在:雄厚的理论基础及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有助于能力培养,但并非是不同学科能力的单纯堆积,而应当扬长避短,基于多重能力来增强综合能力,并且发挥其综合效用。其次,复合型人才通过多学科或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交融而实现对已有知识和能力的突破,换言之就是以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提出可行的对策。当然,这不仅是人们创造力的激发,更是人体智能的逾越。二、当前高校语文教学的现状(一)教学模式落后。当前,高校语文教学仍采用落后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不仅使课堂氛围变得沉闷而不活跃,而且也难以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终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如果长期处于这种被动式的教学环境中,那么学生就很容易丧失学习动力和激情。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本应占据主动、积极的地位,但因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忽略了其主体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国高校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视不够,亟须进一步提升。(二)创新思维缺乏。在高校语文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材多陈旧、老套,形式也较为单一化。在此情况下,大学语文教材循环往复,但“换汤不换药”,无法得到及时更新。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滋厌烦心理。而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源在于:我国高等教育观念较为落后。大学语文作为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其覆盖面宽广、知识丰富。现有文学素材中具有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但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学素材系统,高校语文教学应在素材更新上发挥积极作用。现阶段,由于我国高校语文教材没能得到更新,加之形式也无法得到创新,所以进一步制约了我国高校语文教育的发展。此外,任课教师的创新意识薄弱、教学体系的落后等诸多因素,影响了高等语文学科教育的进步,同时也影响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三)人文素质不受重视。素质教育倡导“德、智、美、体、劳”全面发展,似乎已发展为一种固定化的口号,但是很多学生进入到大学后就不再有这般感觉。高校语文教学应遵循听、说、读、写四大基础性原则,并始终围绕这一原则开展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文学类学科,大学语文课程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工作岗位上,其所覆盖的文学、处世、人性以及为人等内容,构成了我国高校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倘若只开展语文实践教育或人文素质教育,都是对大学语文教育的片面化解读,而且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目前,高校语文教学多采用“听、说、读、写”模式,不仅僵化了现代语文教育思想,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文化灿烂,其文学瑰宝也亟待我们挖掘。三、高校语文教学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融合路径(一)不断提高任课教师的渊博学识高校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而且还要拥有渊博的学识,不断追求学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