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为主的综合类大学建设,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教育机制的思考 摘 要:本文从文化教育角度出发,对文化品牌教育体制概念和含义进行解释,就学生社团和组织、校内外等多个角度展开论述。要立足学生,实现立德树人;扎根实践,发挥学校特色;实现学生和学校的双向联动,将文化品牌教育机制和理工科教育特色结合起来,以加深理工类高校素质教育,推动校风建设。 关键词: 理工科 文化品牌教育机制 M 型理论研究体系 1.校园 文化品牌活动教育机制 1.1 校园文化活动与文化品牌教育机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文化自信时代的來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而理工科类学生相对于文史类学生的文学底蕴和基础都较为薄弱,再加上长久以来接受自然科学的熏陶养成的惯有逻辑思维,以及来自整个社会、学校、家庭对理工科学生一贯的要求,理工科学校开设的课程虽然引入了较多文化教育方面的因素,但是仅仅停留在政治历史这些所“”谓 实用性 课程层面,很难真正把他们引领到文化教育氛围之“”中,最后沦为学生眼中枯燥无味的 水课 。“”在 你认为中华文化值得我们自信吗 这个问题上,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被问到 你了解中华”文化吗 ,大多数的理工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程度都不高,甚至有些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历史课本,对诗词歌赋就是必考篇目。在这种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都不足的前提下,谈文化自信只是做表面文章。除此之外,由于理工科学生的课业负担相对较重,很难抽出时间关心时政,关注先进文化的内涵。与此同时,一些来自互联网上的潮流文化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此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正处在一个相对尴尬的位置。“”因此,文化品牌教育机制必须贯彻 以人为本 的理念原则,使文化教育不仅局限在学生的思想引导层面,更应深层次地与学生的专业能力应用相契合。一个品牌的构建,意味着它的内部系统性已经达到一定高度,校园的文化品牌建设亦是如此,它将校园的环境文化、师生素质文化、师生行为文化整合为具有自身参考评价标准的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和创新意识,为学生步入社会、实现校园和社会的有效对接提供了扎实的基础。1.2 校园文化活动在落实文化品牌教育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校园文化活动的凝聚作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及作为学校一员的自豪感,形成强大的向心力,进而凝聚学校师生,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为落实文化品牌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校园文化活动的激励作用。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校园活动,可以让学生各展所长,进而形成榜样的力量。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广大学生的优秀品质,同时给其他学生带来了精神上的鼓舞,激励众人。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作用。优秀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在校园里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保持自己思想的先进性,引导其正确认识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规范学生的行为。2. 可行性措施 2.1 以学生社团和学生组织作为纽带。定期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钟启泉教“授指出: 所谓素质,可以概括表述为:个体得自遗传的智能和气质是素质得以形成的出发点,从外界输入的直接体验与间”接经验是素质发展不可或缺的诱因和材料。 社团组织的专项训练是诱发学生个体遗传素质的原因,在反复的训练中,学生形成某种气质,或者说个性,这就是社团活动对于学生个“”体 素质 的提升作用。在主体对外部材料进行加工的过程中逐渐确立自己的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和行为模式,最终内化为以能力与价值为核心的个体素质,它与个体的人格特性融为一个统一体,而这正是社团活动的重要价值。学生组织的广义定义为由学生组成的组织;狭义定义是在教育单位内,由学生组成的自我服务、自我提高、自我管理、辅助教学的组织。学生组织和社团均是开展建设文化品牌教育机制的重要基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高质量品牌文化教育机制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