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集群理论视角看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必要性论文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集群已发展成世界经济中颇具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集群内的企业通过合作交流,发挥节约交易费用、专业性、规模经济等效应,并产生强大的外部效应,带动地区甚至整个国家的济发展。本文对产业集群理论在教育资源共享中的效应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证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必要性。关键词:产业集群理论;高等教育;资源共享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在数量层面和质量层面都会不断增强,但是,通过增加投入来大规模增加教育资源供给,往往会遇到诸多硬性的资源约束。于是,通过共享式的消费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在不用大幅度改变资源供给规模的前提下,为人们创造更多教育服务,成为一种理性选择。一般认为集群的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产业集群效应、基于外部性理论的产业集群效应、基于协同效应理论的产业集群效应。本文就从这三个方面对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必要性进行分析。一、基于交易费用。集群内处于生产链邻近位置的组织表现为高度合作、而处于生产链同一功能区的组织表现为竞争。这种合作与竞争相互交差的状态,使产业集群处于效率最高的状态,同时交易费用达到最低。各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了取长补短、相互激励的氛围,拓宽了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的思路,有利于开展一些各自力量难以实施的项目,推动学科与专业的建设,促进跨领域的学术活动与教学的创新,从而提高园区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增强教育竞争力。在产业集群中,能够打破资产专用性的限制,众多企业可以共用一些较为昂贵基础设施,从而降低这些设施的使用成本。越多的企业使用,设施闲置的时间就越短。其经营成本就越低。就我国高等教育而言,首先,我国高等教育的资源在一些普通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紧缺,而在一些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又存在着较大的浪费现象,究其根源在于人才的单位所有制。因此可以通过名家的资源共享、人才的柔性引进、跨校选课等模式,使现有的人才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实现人才资源校际共享。其次,我国的高等教育物资资源等教育资源共享的必要性进行分析。一、基于交易费用。集群内处于生产链邻近位置的组织表现为高度合作、而处于生产链同一功能区的组织表现为竞争。这种合作与竞争相互交差的状态,使产业集群处于效率最高的状态,同时交易费用达到最低。各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了取长补短、相互激励的氛围,拓宽了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的思路,有利于开展一些各自力量难以实施的项目,推动学科与专业的建设,促进跨领域的学术活动与教学的创新,从而提高园区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增强教育竞争力。在产业集群中,能够打破资产专用性的限制,众多企业可以共用一些较为昂贵基础设施,从而降低这些设施的使用成本。越多的企业使用,设施闲置的时间就越短。其经营成本就越低。就我国高等教育而言,首先,我国高等教育的资源在一些普通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紧缺,而在一些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又存在着较大的浪费现象,究其根源在于人才的单位所有制。因此可以通过名家的资源共享、人才的柔性引进、跨校选课等模式,使现有的人才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实现人才资源校际共享。其次,我国的高等教育物资资源,例如办学的实验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校舍等既存在着结构性短缺的问题,又存在着结构性浪费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高校扩招,办学的物资资源必须实现共享,才能符合市场经济的效益与效率价值规律。在1999年到2000年度,教育部对56所直属高校贵重仪器设备发挥效益情况的调查结果中显示,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综合评分不合格的占三分之一以上,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实验设备资源使用效益严重低下。这与国家教育资源紧缺状况极不相称。因此应根据我国高等教育设备投入体制和高校教学科研设备的需求状况,逐步实现实验室共享、图书资料共享、教育基地共享等。二、基于外部性。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产生外部经济,而且会延伸到此产业的关联产业中。现实中一些高校为向综合性大学目标迈进所开专业并非自身特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