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跃类运动员弹响髋发病机制的解剖学探讨论文【摘要】弹响髋,又称咔哒髋,为青壮年的一种常见疾病。其发病诱因较多,药物臀部注射、瘢痕体质、髋部慢性损伤等能够引起髋部肌群形态、结构、功能发生改变的因素都可导致髋部弹响疼痛。在从事运动训练的人群中,其发病与髋部慢性运动损伤密切相关,尤以跳跃类运动员发病为多。本文通过对田径跳跃项目运动员运动训练中髋关节的运动特点和髋部解剖变化的研究对这一发病机制进行了探讨,为预防其发病提供支持。【关键词】跳跃运动员弹响髋发病机制解剖学弹响髋是指髋关节在运动时髋及下肢运动受限、局部疼痛并伴随听得见或可感觉到声响,根据弹响部位不同,分为关节外弹响和关节内弹响。笔者在田径跳跃项目的教学训练和运动损伤的教学及临床治疗中发现,在从事运动训练的人群中田径跳跃项目运动员“弹响髋”发病几率相对较高,多见于支撑侧髋关节。由于常伴有较大响声和疼痛,除对运动员运动训练有影响外,对运动员精神有一定的不良刺激。关于弹响髋诱因学者有很多观点,笔者通过对跳跃类运动员髋关节及其周围肌群结构局部解剖特点以及跳跃项目动作特点的分析,结合临床查体,发现其诱因主要是髋部慢性运动损伤,在髋关节进行主动伸屈、内旋活动时,髋关节周围损伤的肌腱等纤维索状物在大转子往复滑动引起弹响,也有髂腰肌肌腱在髂耻隆凸上往复滑动原因引起弹响,还有关节内关节面移动摩擦所至声响。特撰写此文,对髋部慢性运动损伤导致弹响髋发病的机制进行探讨,为预防其发病提供支持。一、髋关节的解剖学特点一般认为髋关节为球窝关节,可进行屈伸、收展、旋转、环转运动。股骨头在髋臼内运动为螺旋拧紧式。由于股骨对纵向负重自然反应为内旋,故髋关节伸时常伴股骨内旋。髋臼呈倒置环形,约占球面2/3,周围关节面部分为月状面,呈马蹄形,覆以软骨称髋臼唇,非关节面称为髋臼窝。马蹄形二臂之间通常为移动性脂肪所占据,随关节内压力增长或减少,移动性脂肪在屈曲时被吸入,在伸直、内旋时又被挤出,以维持关节内压力。髋关节运动中,股骨头及大转子位置有一定差异,在大腿屈曲时,股骨头的后下半位于髋臼以外,大转子向后弧型滑行,此时关节囊的后、下壁与坐骨神经及臀肌肌腱均紧张;大腿伸直内旋位时,股骨头前部及下部一部分位于髋臼外,大转子向前弧形滑动,此时关节囊的前壁及髂腰肌腱、髂胫束均紧张。在伸直、内旋时两关节面紧密接触交锁,内旋的交锁借耻骨韧带和坐股韧带紧张对抗髋关节扭力距得以维持,而后伸受髂股韧带所限制,运动幅度较小。髋关节是人体运动中负重较大的关节且活动频繁,在受压较大的部位,关节囊增厚形成滑囊减小压力,如髂耻隆突、大转子处均有滑囊覆于表面。运动时,有效的减小肌腱与骨突起间的摩擦。二、髋周肌群的解剖特点1.概要复习解剖学知识可知,髋关节周围肌肉前群主要有髂腰肌、股四头肌、缝匠肌、阔筋膜张肌等,前群肌拉力线主要从髋关节冠状轴前方跨过。近固定收缩主要使髋关节前屈,远固定收缩使脊柱前屈和骨盆前倾。后群分为臀部肌群和股后肌群,臀部肌群有臀大、中、小肌、梨状肌、闭孔内、外肌;股后肌群有半腱、半膜肌、股二头肌等,各肌拉力线主要从髋关节冠状轴的后方跨过。近固定收缩主要使髋关节后伸,远固定收缩使骨盆后倾。内侧群主要有耻骨肌、收肌、股薄肌等,肌拉力线主要从髋关节失状轴的内下方跨过。近固定收缩主要使髋关节内收;远固定收缩耻骨肌、收肌、股薄肌可使骨盆前倾,大收肌使骨盆后倾。2.肌群协同作用(1)下肢上抬悬空时,支撑侧下肢臀大肌高度紧张,是维持身体姿势的重要肌肉。下肢悬空下垂时,髂腰肌、阔筋膜张肌、臀大肌、臀小肌与臀中肌共同起悬挂肌作用,能防止关节囊拉长及肢体坠落。下肢站立时,臀中肌、臀小肌、耻骨肌、闭孔外肌能防止股骨头自髋臼脱出。臀大肌在臀小肌与臀中肌共同协助下,可使下肢后伸并可抵抗可观的负荷。(2)在髋关节内旋、外旋运动中,各肌组合起着不同的功能:髂腰肌、臀小肌与臀中肌前部纤维和阔筋膜张肌与耻骨肌、大收肌等协同作用内旋髋关节。臀大肌、臀小肌与臀中肌后部纤维在梨状肌、闭孔内、外肌等协同作用下外旋髋关节。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