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审计机关管理体制改革探究论文范文】公安双重领导管理体制[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改革审计管理体制。中共中央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提出,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更好发挥审计监督作用。这都是党中央对审计事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本文以襄阳市县两级审计机关实际情况为例,从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保障和履行职责等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分析了现行地方审计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了深化地方审计机关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关键词] :审计机关 管理体制 改革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审计工作,提出了完善审计制度、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改革审计管理体制;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 努力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更好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改革现行的审计管理体制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当务之急的。落实党中央关于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系列决策部署,是今后一个时期地方各级审计机关的重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改革课题。本文基于对襄阳市县两级审计机关实际情况调研,对深化地方审计机关管理体制改革的谈一些思考。一、当前地方审计机关的现状根据对襄阳市县两级审计机关的调查,审计工作的总体情况是好的,能够出色地履行审计职责,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但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现状并不乐观。(一)机构设置情况。襄阳市本级和 9 个县(市、区)审计机关都是由同级人民政府设立,受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领导。这种双重领导体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已明显不适应新时代经济改革发展的要求。由于受到编制的限制,市本级审计机关设置科室 13 个,二级单位 2 个;县级审计机关科室设置数目不等,职能也不尽相同,如襄城区局设科室 4 个、二级单位 2 个,樊城区局设科室 5 个、二级单位 2 个,谷城县局设科室 8 个、二级单位 2 个。县级机关一个科室对应上级审计机关多个科室,职能交叉,加之人员配置少,疲于应对工作,工作质量得不到保证。同时,应设置的内部监管部门,如法规、审理、纪检又没有单独设立,而是并入综合、党办、办公室,不利于加强审计管理和提高审计质效。(二)人员编制情况。全市审计机关核定编制总人数 490 个,其中:公务员编制 195个,参照公务员管理编制 141 个,一般事业编制 146 个,其他编制 8 个。目前在职人数共 561 人,构成情况如下:1.从人员身份看:公务员编 176 人,仅占 31.4%;参照公务员管理编 117 人,占 20.9%;一般事业编 184 人,占 32.7%;其他人员 84 人占 15.0%。一般事业编和其他人员比例偏高,占比接近 50%,公务员编制严重不足。由于编制及所属单位性质的原因,人员待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加之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县级审计机关之间的待遇也存在一定差距,这样势必会影响审计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归属感和工作积极性。2.从岗位分工看:班子成员 75 人,占 13.4%;综合管理人员99 人,占 17.6%;后勤人员 26 人,占 4.6%;审计业务人员 361人,占 64.3%。县级机关大部分业务科室只有 1 至 2 人,从事一线审计业务的人员偏低,不能达到与逐年增加的审计任务相匹配,审计力量不足。加上现在上级审计机关和地方其他部门的各种抽调工作,如交叉审计、巡视巡查、专项检查等工作从审计机关的抽人现象非常频繁,更削弱了投入到本级审计项目上的审计力量。3.从年龄结构看:50 岁以上 216 人,占 38.5%;40-50 岁 192人,占 34.2%;30-40 岁 91 人,占 16.2%;30 岁以下 62 人,占11.1%。人员年龄结构老龄化非常严重,临近退休的人员比例很大,接近 40%,而 40 岁以下,年富力强的年轻干部偏少,占比不到 30%。虽说老同志丰富的审计经验是审计机关的巨大财富,但他们临近退休,不可避免地会大量退出审计事业,将导致审计力量青黄不接。部分年龄偏大的,身体有疾病的,领导干部改为非领导职务的,不能坚持到一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