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醉翁亭记》教学案例分析一、学习目的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章,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背诵文章。品析解读文章,理解其主突旨,提高语文水平。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学习语文的方法和能力,以及分析文章,积累语言,再现美文意境的方法和能力,从而发挥创造想像,激发思维创新。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二、学习准备1、从书刊、网站中查阅有关欧阳修,有关《醉翁亭记》的资料。2、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了解文意。3、熟读《醉翁亭记》。三、学习重难点欣赏作者构造的优美意境、感受欧阳修山水之乐表达出的旷达情怀,积极的与民同乐的思想。四、学习方法诵读、赏析、探究。五、学习用具多媒体课件。六、学习过程(一)欣赏课件,激发兴趣课件一:醉翁亭的环境:环滁琅琊山酿泉命名之意。课件二:亭名由来:作亭者命名者命名之意。课件三:风景画: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总括、点出乐字。课件四:风俗画:滁从游大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课件五:归时景象:太守归禽鸟乐点明全篇主旨。(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渲染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同学们自由欣赏的基础引出话题)。导语设计:同学们刚才自由欣赏的课件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醉翁亭记》。(二)诵读文章、整体感知1、利用多媒体课件,配乐范读文章,学生轻声跟读。2、学生观听课件: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俺革新政治,触动了保守派大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所写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于山水,与民同乐。他虽被贬滴,却不消沉,他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他自号醉翁,文中我次提到醉字,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他的志趣,不只是在山水之间,更是在一州人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他始终是清醒而自豪的。3、自由朗读,充分调动想像,并找出文中叙事,写景、抒情的句子(大部分学生找得准确)。教师指导朗读:⑴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①陈述(用于描述景物)。②肯定(用于介绍人名)。③感叹(用于其抒胸臆)。⑵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⑶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4、推荐朗读,自由评谈,进一步感受文章的美。5、闭眼、教师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引导想像。(说明:此环节的设计,意在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从而感受文章的美,培养想像力。)(三)赏析文章,渗透美育以下问题分组讨论,见仁见智:1、全文叙事写景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教师提示:作者描写景物往往带着自己的情感,景中自有作者的情感。学生A说:“写亭子四周的景色,以乐亦无穷表现出喜爱山水的感情”。学生B说:“文中写道作者与人们游乐的图景,表现出人们生活安定、富足、愉快“。学生C抢着补充:“还表现了滁州政治清明”。教师极力评点、肯定、表扬。2、文章的主要线索是什么?教师提示:本文是什么贯穿全文始终的,便是文章的主要线索。学生D说:“是醉翁”。(有的学生表示不同意)学生E反驳道:“文章有些内容不能用醉翁来贯穿,所以我认为应是醉字,因为文中写景的部分很多,多次提到醉字”(有少数同学不同意)。学生F又说道:“因为这个亭叫醉翁亭,自然要写出它的由来,这是必要的烘托,大家看文中有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这其实暗寓着一个乐字,还有醉翁亭之意不酒,在乎山水之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全文的主线乐已很明白了”。学生G说:“我完全同意上面这位同学的意见,还补充一点,文中描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也点出乐亦无穷,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都突出一个乐字,所以说醉不准确,应是乐”(全班同学投以赞许的目光)。3、本文的主是旨什么?教师提示:文以载道,本文通过写景、叙事、表达出作者什么意图。学生H说:“醉翁治政清明,人们生活安定、富足,所以滁人都兴高彩烈出游,他们很快乐“。学生J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