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途径摘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同时,人们提出了全面素质的概念,即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从一定意义上说,心理素质决定着其他各种素质的质量水平,甚至于决定着学生最终能否成才。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全发展。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在广大农村,多数学生家长是家庭的支柱,工作繁忙,负担重,子女跟随爷爷奶奶或外祖母、外祖父一起生活,隔代教育与孩子身心发展不相适应;或者家长文化水平较低,教育方法不当,使孩子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这样,给学校、家庭教育带来很大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学校有90、3%小学生存在以下情况:①易怒。遇事急躁,稍不如意就做出过激行为,如行凶、斗殴、骂人,做事不考虑后果,事后冷静下来又后悔。②任性。过分关心自己的需要,达不到目的就大发脾气,纠缠不休。③自卑。无力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久而久之形成自卑心理。④嫉妒。看到自己的条件、才能不如别人而心怀怨恨,在嫉妒心理的驱使下,不但不学习他人长处,反而对他人挖苦、讽刺、破坏等。⑤厌学。由于客观原因,对学习失去信心,认为学习是一件苦事,甚至把学校看成地狱,希望早点离开学校。⑥抑郁。遇到挫折会过度悲伤而长期不能恢复,多愁善感,对周围的人或事缺乏兴趣,情绪悲观、失望等。另外还有一些学生表现出焦虑、多动等情况。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我们和政县台子街学校,属于较偏远的农村小学,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思想观念迅速更新,农村致富道路进一步拓宽,越来越多的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产生了一大批父母常年不在身边,交由第二监护人或亲属照管的留守学生。这些留守学生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直接监护管教,往往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不好,心理状况欠佳,健康成长受到严重影响。如何做好这些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无疑成了学校乃至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一)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增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1.实施新课程,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课程改革实验内容之一。在实验中,我们始终把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的研究作為实施新课程改革试验的重要内容来抓,把握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结合农村地区实际情况和农村小学校实际,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结合起来,促进我校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全面实施。2.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只有不断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促进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发展。我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注重从三个方面进行培训,一是教师的人格特点: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二是对待学生的态度:真诚、宽容、理解、尊重。三是教育机制:循循善诱、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因材施教。(二)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学生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是实施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主渠道,是构建信息技术条件下探索交流学习的平台。尤其是结合当今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目标,课堂教学活动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意识,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困扰学习的心理问题,调节和优化学习的心理状态,有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施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学生自身的多向反馈结构。使教师与学生都是学习的参与者,对学生产生更深刻、更有效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三)探索学校心理辅导模式,让学生在愉悦氛围中成长。心理教育和辅导是一种爱的教育,是师生良好关系的共建,是师生美好心灵的沟通。这种良好关系的共建和美好心灵的沟通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心理教育作用。在师生心灵沟通中体现的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