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唱和诗创作的主客观条件刘禹锡是中唐杰出的诗人,受当时唱和之风影响,创作了大量的唱和诗。在刘禹锡 819 首诗中,唱和诗约为 250 多首,占 1/3 左右。目前对刘禹锡唱和诗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而主要的研究成果集中表现在文集整理、作家作品以及问题争鸣三个方面。在作家作品研究中,又多关注于刘禹锡的生平、思想和咏史诗、讽刺诗、民歌体乐府诗上,而对其唱和诗的关注还比较薄弱,对刘禹锡创作唱和诗的原因还鲜见报道。本文试图对刘禹锡唱和诗创作的主客观条件作一番探悉,以此了解刘禹锡唱和诗创作的缘由。 一、 刘禹锡唱和诗创作的客观条件 (一)社会环境中唐德宗、宪宗等皇帝好文,尤其是在位时间长的德宗,把初盛唐就有的好文风尚又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贞元、元和时期,进士科达到最繁盛阶段,名公大臣好多出于进士科。而进士科考试,主要取决于诗赋,文辞优劣在主考官选人中居于决定性地位。刘禹锡有诗 819 首,唱和诗约有 250 多首,占 30%左右。正是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刘禹锡留下了至今仍被人们传颂的唱和诗篇,成为古代诗歌领域的一块瑰宝。(二) 元稹、白居易的唱和影响一时诗坛的创作风气 元稹、白居易都是唐代著名诗人,“”“一直以 元白 并称于世。二人 死生契阔三十载,”歌诗唱和九百章。 ①他们的唱和始于贞元十八(802)年,止于大和五年(831)元稹去世,历时三十年,唱和之作逾千首。元和初年,元、白唱和以讽喻诗唱和为主,多采用古体诗形式,两人毫不避忌,直抒胸怀,交换对时局的批评意见,诗意明白显露,语言浅易流畅。从唱和诗单篇来说,它们是元白唱和诗中思想性最强的部分。 二、 刘禹锡唱和诗创作的主观条件 (一)互相学习、互相追慕的崇拜心理原唱作者寄出诗作,和诗者往往因为一首诗独特的内容、风格或新奇的表达手法而被吸引,产生强烈的心理认同和学习模仿原诗的创作心理。这时候,和诗者对原诗的欣赏认同是产生和诗冲动的基础,欲学习模仿并企图超越对方的心理则成为其内在的动力。这种崇拜心理集中体现在刘禹锡与白居易占 30%左右。正是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刘禹锡留下了至今仍被人们传颂的唱和诗篇,成为古代诗歌领域的一块瑰宝。(二) 元稹、白居易的唱和影响一时诗坛的创作风气 元稹、白居易都是唐代著名诗人,“”“一直以 元白 并称于世。二人 死生契阔三十载,”歌诗唱和九百章。 ①他们的唱和始于贞元十八(802)年,止于大和五年(831)元稹去世,历时三十年,唱和之作逾千首。元和初年,元、白唱和以讽喻诗唱和为主,多采用古体诗形式,两人毫不避忌,直抒胸怀,交换对时局的批评意见,诗意明白显露,语言浅易流畅。从唱和诗单篇来说,它们是元白唱和诗中思想性最强的部分。 二、 刘禹锡唱和诗创作的主观条件 (一)互相学习、互相追慕的崇拜心理原唱作者寄出诗作,和诗者往往因为一首诗独特的内容、风格或新奇的表达手法而被吸引,产生强烈的心理认同和学习模仿原诗的创作心理。这时候,和诗者对原诗的欣赏认同是产生和诗冲动的基础,欲学习模仿并企图超越对方的心理则成为其内在的动力。这种崇拜心理集中体现在刘禹锡与白居易的唱和活动中。刘禹锡与白居易堪称中唐杰出的诗人,他们的诗歌特色是各有千秋,各具风格。白诗平易浅切,且有情韵;刘诗凝炼含蓄,且有神妙。在一往一返的唱和过程中,两人互相学习,互相追慕。使他们的诗歌创作都有所提高。白居易在《与刘苏州书》中云:“得隽之句,警策之篇,”多因彼唱此和中得之。 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附论》又有一段描述:“乐天自言其与微之时文之病……盖乐天平日之所著求改进其作品而未能达到者,梦得”则已臻其理想之境界也。 由此可见,两人在相互崇拜心理的驱使下,互相学习,提高了自身的创作技巧。(二)传情达意、表达思想的沟通心理诗之唱和,不是人们刻意所为,而是一种自然的行为。就诗本身而言,它天然具有此一功能;就诗作者来说,他又天然具有这种渴求。早在《论语・阳货》中,“”孔子就提出诗 可以群 的观点,并“认为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而诗又是诗人 志之所之 ,“”情感抒发的结果。 情动于中 ,正是“”通过诗去 嗟叹之 ,“”永歌之 ,诗已成为情感交流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