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实验心得体会报告 免疫实验课心得体会(六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主题免疫实验心得体会报告一
1、建卡、建证率:以街(镇)为单位12月龄儿童建卡、建证率均要求达98%以上,包括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儿童。
2、以街(镇)为单位,各单苗的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脊髓灰质炎疫苗、含麻疹类疫苗基础免疫接种率达95%以上;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达95%以上。
3、“五苗”、“七苗”接种率:以乡为单位12月龄儿童“五苗”单苗、全程接种率达95%以上;七苗全程合格接种率达到90%以上。
4、以街(镇)为单位,脊髓灰质炎疫苗、含麻疹类疫苗查漏补种接种率在95%以上。
5、以街(镇)为单位,儿童预防接种接种信息系统使用率达100%,2012年以后出生儿童接种个案信息录入信息系统率达95%以上,重卡率低于5%。
6、针对疾病发病率:不发生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病例;麻疹发病率降至0.5/10万以下;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1%以下;乙脑发病率≤0.3/10万;流脑发病率≤2/10万;白喉发病率≤0.5/10万;百日咳发病率≤5/10万。
7、以区为单位,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报告发病率至少1/10万,afp监测、麻疹监测、aefi监测指标达到国家方案要求。
8、幼儿园、小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率达95%以上,漏种疫苗补种率95%以上。
9、报表及时率、准确率:各种报表应按上级规定时间内准确、及时上报,及时率、准确率达100%。
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大力开展免疫规划工作,控制和消除疫苗针对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我区人民身体健康。
一、加强基层预防保健队伍建设:利用各级政府加大对公共卫生投入契机,按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及区卫生局构建“幸福xx、健康同行”计划要求加强基层预防保健队伍建设。至少举办一期业务学习班,同时通过不定期的防保人员工作例会,以不断提高基层防疫人员的业务理论水平,提高免疫规划工作能力与工作质量。
二、免疫规划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继续组织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保持现行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高水平接种。不断提高接种质量和接种率,确保安全注射及疫苗效价。不断健全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做好儿童预防接种建卡、登记、预约、转卡等管理工作(特别是流动儿童和计划外儿童),至少每季度对辖区内儿童的预防接种卡进行一次核查和整理,保证接种信息的真实和一致性,待福州市审核同意后取消纸质内卡,进一步持续推进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系统建设,结合新版接种证推进落实我区预防接种证打印工作;配合市级一同加强对辖区产科医院等接种单位的规范和管理;健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系统,提高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处置水平,严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一级诊断、两级鉴定,简化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补偿流程。
三、按要求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每半年组织各接种单位防保人员开展一次全区免疫规划工作的交叉检查,主要考核儿童预防接种建证率、幼儿园查验接种证登记情况、单苗及全程接种率(含流动儿童)、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等情况,全面了解全区免疫规划工作状况,督促各社区整改存在的问题,并将交叉督导中学习到的先进经验及时应用于工作中,进一步提高免疫规划工作质量。
四、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卫计委办公厅关于开展预防接种规范管理专项活动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函【2015】790号)和《xx区预防接种规范管理专项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严格执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等,全面提升预防接种工作水平,降低我区各种传染病发病率,尤其是麻疹发病率。同时针对不同传染病流行季节、易感人群开展各类疫苗预防接种工作,按照上级部署认真完成一类疫苗的查漏补种工作,进一步健全预防接种服务网络,保障预防接种服务质量和安全,巩固提高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五、做好各种疫苗和注射器的供应管理工作,规范供应渠道。完善领发登记制度,对全区疫苗和注射器实行信息网络化管理,疫苗、注射器出入库账目100%录入国家免疫规划信息系统。保证冷链正常运转,尤其疫苗运输过程中的冷链,确保疫苗效价,做到有效接种,做好生物制品的计划、订购、冷藏、分配和统计汇总工作。
六、大力开展宣传工作:在全区范围内全面开展预防接种健康教育家长课堂项目,并通过不定期的集中培训、现场观摩、经验分享等形式进一步地强化和规范;充分利用4月25日免疫规划宣传日、预防接种健康教育家长课堂项目、网络和电视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对辖区居民进行免疫规划相关知识宣传,提高群众对预防接种重要性的认识,扭转从“要我接种”变成“我要接种”的局面。
七、加强对各设有产科的医疗机构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接种首针乙肝疫苗工作督导落实,提高乙肝疫苗首针接种及时率。
八、继续做好维持无脊灰和消除麻疹工作。抓好常规免疫工作,巩固人群的免疫保护水平,做好疑似vapp病例和afp病例的调查处理诊断工作;维持高质量afp监测系统的运作,提高对输入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的发现与反应能力;对麻疹疑似病例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采样,并对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和周边开展含麻疫苗的应急接种和查漏补种工作。
九、认真执行《xx省流动人口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办法》,落实入托入学儿童查验证制度,加大宣传,最大限度争取家长配合,加强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儿童出入的信息交流,开展对特殊儿童的主动搜索,不断提高流动儿童接种率。
十、认真及时完成上级下达的其它各项工作任务。
免疫规划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科学性工作,必须继续依靠各级政府、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广大群众的参与以及通过全体预防保健人员共同努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规范免疫规划工作资料收集,提高预防接种质量,使我区免疫规划工作走在全市前列,保障儿童健康。
主题免疫实验心得体会报告二
禽流感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可用于血清中抗体水平的监测,也可用于判断未使用疫苗群体的感染状态等。该试验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动物健康组织进行全球流感监测所普遍采用的方法,而且因其具有经济、快速、可靠、操作简便、能够处理大量的样品,并能在短时间内报告禽流感抗体水平等优点,已经成为当前基层兽医实验室禽流感疫病监测和免疫抗体检测中最为常用的方法。但因该试验受人为操作影响较大,经常因操作不规范、不严谨等造成结果偏差大、重复性差等问题,现根据几年来的工作经验对该试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做一探讨。
1、取96孔90°v形酶标板,用微量移液器在第一至第五排的1~12孔每孔加25 μl pbs液。
2、吸取25 μl标准禽流感抗原加入到第一排第1孔中充分混匀。
3、从第1孔吸取25 μl混匀后的抗原液加到第2孔中,混匀后吸取25μl加入到第3孔中,依次进行倍比稀释至第二排最后一孔即第24孔,最后弃去25 μl。第三排孔至第四排孔同上操作。
4、依次向第一至第五排孔的每孔中加入25 μl 1%的鸡红细胞悬液。
5、将酶标板置于微量振荡器上振荡10秒,室温(20-25℃)静置30 min观察结果(如果环境温度太高,可置4℃环境下)。
6、结果判定:将板作45°倾斜,观察红细胞是否呈泪滴状流淌。以完全凝集(不流淌)的抗原或病毒最高稀释倍数为1个血凝单位(hau)
1、根据血凝试验结果配制4hau抗原。(即1hau抗原除以4)
2、取96孔v形酶标板,用移液器在第1~12孔各加入25 μl pbs。
3、在第1孔加入25 μl被检血清,充分混匀后移出25 μl加至第2孔,依次类推,倍比稀释至第12孔,弃去25 μl。
4、按以上步骤加入阳性血清和阴性血清(各做两份),作对照孔。
5、在第1~12孔各加入25 μl 4单位抗原,置于微量振荡器上轻轻混匀,室温20-25℃下静置30 min。
6、每孔加入25 μl 1%的鸡红细胞悬液。置于微量振荡器上轻轻混匀,室温(20-25℃)静置40 min后观察结果,若环境温度过高,可于4℃条件下进行,红细胞将呈明显的纽扣状沉到孔底。
7、结果判定:只有阴性对照孔血清滴度不大于2 log2,阳性对照孔误差不超过1个滴度,试验结果才有效。 将酶标板作45°倾斜,以完全抑制红细胞凝集的最大稀释倍数判为该血清的血凝抑制滴度。当被检血清效价大于等于4log2,判为禽流感抗体阳性。
1样品的保存及试验前处理
1.1 采集的血液样品应及时分离血清,最好分装至离心管中,标记清楚,离心后吸出血清,对应编号冷藏送检,并禁止运输过程中剧烈震动。
1.2 一般情况下,在5天内检测的样品可放置在4℃的冰箱中冷藏,否则低温冷冻保存。
1.3 在检测前血清样品应充分混匀,混匀时采用上下缓慢颠倒几次的方法即可,切忌剧烈振荡而引起产生气泡及血清中蛋白变性。
1.4 对出现胶冻状的血清样品,可采用反复搅动几下再离心的方法有助于缓解该状态。胶状物是含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血清,可能是由于放置时间不够造成的血清未完全析出状态。不建议直接吸取其中少量的清亮血清。
1.5 水禽等样品为排除非特异性
免疫实验心得体会报告 免疫实验课心得体会(六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