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北师大版《统计》教学设计方案

2024-05-261

北师大版《统计》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2篇)

北师大版《统计》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内容:本内容是北师大版教材第二册85页《统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北师大版教材第二册85页组织比赛(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2、教材编写特点:

  统计知识在一年级主要是让学生感受统计的重要性,初步培养统计的观念,并在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认识统计图表,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本课教材在编排上力求体现以下特点:

  (1)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是《课标》中的一个重要目标。"组织比赛"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本课教材安排了学生所熟悉的"组织比赛"这一活动情境,目的是要学生从熟悉的事情出发进行统计活动,并提出问题,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2)引导学生经历统计过程:

  教材从生活情境出发,安排了学生所熟悉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用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的形式呈现数据;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会绘制条形统计图,这与一年级上学期绘制的象形统计图相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另外在对统计图的分析中,学生通过阅读条形统计图作出合理的判断,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进一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3、教材内容的核心数学思想: 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必要性,充分体现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数学思想。

  4、我的思考: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从教材的使用者向教材的开发者、研究者的角色转变。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选择、设计了符合学生实际,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作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进行了教学内容的重组:原教材中安排组织体育比赛这一情境,虽然孩子们很喜欢运动,但他们毕竟是一年级小同学,运动项目比较单一。而观看动画片是每个一年级孩子最愿意做的事情。鉴于这种情况,我想大胆改变教材,把组织比赛换成孩子们看动画片这一情境。因为这个统计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而且是学生最为感兴趣的话题,对此学生一定不会陌生,同时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统计教学,应该多让学生亲身经历、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用途,让学生感到数学是生动的、有趣的、而不是单调的、枯燥的,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进而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用数学的信心,让学生领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已初步学习统计的方法,会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并善于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但是,因而要在学习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层次地分析问题,促进学生比较合理地解决问题。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

  学生绝大多数来源于城市,学生思维活跃,表达能力较强,善于动手操作,有初步的合作交流能力,能够积极探究新知识。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

  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还存在收集数据不仔细、数据不准确的情况,同时对统计中的数学问题的分析还比较肤浅。

北师大版《统计》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二年级数学第一学期第41-42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条形统计图的形成过程,初步认识1刻度表示1或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2.能根据条形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会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

  3.在具体情境中积累收集、解读数据的经验,在和同伴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会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

  【教学过程】

  一、统计分类——展现条形统计图的形成过程

  1.情景引入,统计分类:学校食堂打算重新粉刷一下墙壁,现在有三种备选方案,绿色、蓝色和黄色。小朋友们喜欢什么颜色呢?

  2.经历条形统计图的形成过程,并形成示范性板书。

  【设计意图】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了解条形统计图的基本结构。

  【评价关注点】学生具有认真倾听、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3.对比统计表与统计图的价值。

  抢答1:第2组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怎么看出来的?

  抢答2:第2组喜欢三种颜色的一共有多少人?怎么知道的'?

  【设计意图】在对比中让学生理解统计表与统计图各自的价值:统计表便于计算,统计图便于观察数量的多少。

  【评价关注点】学生能说出观察指向。

  4.根据条形统计图口答。

  统计了什么内容?

  统计了哪些项目?

  1格表示多少?

  雨天比阴天多几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掌握读图的一般步骤“先看标题,知道统计主题;再看横轴,了解统计项目;然后根据直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评价关注点】学生能正确回答。

  二、深化理解——突破1格表示2的教学难点

  1.情景引入:除了粉刷墙壁,食堂还打算在墙壁上画一些同学们喜欢吃的水果。分别出示两张条形统计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探讨问题:

  1)最爱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刻度不同的条形统计图中,直条高的数量不一定多。

  【评价关注点】学生知道“在1刻度代表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中,直条所表示的数量”。

  2)最爱吃桔子的有几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到:即使是表示相同数量的直条,在不同的条形统计图中高度也不一定相同。

  【评价关注点】学生知道“在1刻度代表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中,奇数数量的表示方法”。

  3)最爱吃菠萝的有几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样本”概念有初步的感知,感受“我们班没人最爱吃菠萝”不能代表“所有人都不爱吃菠萝”。

  【评价关注点】学生知道“0值数据在条形统计图中的表示方法”。

  三、巩固提高——揭示统计的真实价值

  1.情景引入:不仅学校食堂的墙壁要改造,图书馆也打算为我班的图书角新购一批图书,让我们来听听图书馆老师在说什么?

  2.信息技术支持,互动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科技在统计过程中的优势,在和同伴合作交流中积累读图的经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评价关注点】学生能够结合条形统计图,给出合理的建议。

  四、全课总结——知识回顾、总结评价

  五、板书设计

北师大版《统计》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说课内容:

  一年级下册第92-94页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及意义: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开始学习简单的分类整理,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本课继续学习统计,以整理随机出现的简单数据为主要内容,并把经过整理的数据填进简单的统计表。在统计过程中,让学生学到一些比较容易的统计方法,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在简单的统计表里反映出整理数据的结果,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2、使学生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快乐。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简单的符号进行记录的统计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说教法和学法

  一、创设情境,诱发内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线索。本节课的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新课。

  二、合作学习,研创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弗赖登塔尔说过:学生学习是知识的“再创造”过程。教师设计一些探索性、合作性活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研究知识,“创造”知识。引导学生产生教材上已有的和教材没有的多种统计方法,并在研究和“创造”知识的过程中体会与比较。

  三、活动体验,运用知识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知识源于活动,没有主体对客体的活动,就不可能产生反映和认识。教师还设计了“统计小组同学的铅笔”活动,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实践和游戏活动中,运用和巩固知识、发展和深化知识,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今天有一些小动物想和小朋友一起来学习,大家看都有什么?”(黑板上杂乱地贴出动物头像)

  “怎样能很清楚地看出它们各有多少个?”(指名说)

  “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分一分、排一排?”

  “现在你能告诉大家,它们各有多少个吗?”

  2、分一分、数一数是我们上学期学习的统计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板书课题)

  创设情境,复习分类统计方法。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小动物头像的场景中进入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研究探索,进行新课

  1、收集整理数据

  (1)每组小朋友的桌子上都有一个盒子,里面有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从盒子里摸出一个看看,并告诉大家盒子里有许多这样的图形。

  现在小朋友想知道什么呢?

  (2)大家想知道这么多的问题,我们怎样知道正方形、三角形、圆各有几个?

  可以用分一分、数一数的统计方法,能不能用其他方法统计出它们的个数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

  听老师讲一下游戏的要求:小组长从盒子里拿出一个图形,说出图形的名称,其他小朋友要想办法把它记在纸上,组长再拿一个,你再记一个,一直把盒子里的图形拿完为止。

  这一环节的设计,教者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实践操作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动手、动脑,在整理数据的实践中体会用比较简单的符号记录,并启发学生用其他一些比较简单的符号记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2、分组活动

  3、小组汇报

  4、引导学生比较记录的方法,得出哪种方法更清楚,更简便。

  “通过刚才的比较,现在你喜欢哪种方法?”

  “哪位小朋友能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大家听一听?要说出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

  “既然大家都喜欢这种方法,如果让你再来记一次,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

  5、填写统计表

  “看着这张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

  三、组织练习,统计文具

  1、用先记录的方法,统计一下小组中小朋友的文具。用喜欢的方法把每个人的文具数记录在表格里,再整理全组的文具数量。

  填表,汇报方法

  2、观察统计结果,哪种文具用得多?哪种文具用得少?

  如果我是文具店经理,你们想对我说什么?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让学生充当生活的角色,统计小组里的学习用品,寓知于乐,激发兴趣,发展认识,使数学归于生活实际。

  四、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今天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课后选一项内容进行统计。

  评价是《数学课程标准》极为重视的一个方面,评价态度与情感的有机渗透,评价与统计的巧妙结合,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真正体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北师大版《统计》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继续体会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2、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热:

  1.出示公告:

  南教学楼到操场的有一段20米的小路,学校打算在小路一侧种树。请按照每隔5米种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方案植树方案,并说明设计理由。

  (1)独立活动,设计方案。

  (2)小组交流,说明设计方案及理由。

  (3)个别汇报植树棵数,尤其说明两端不种和只种一端的情况。

  2、板书以上两种情况的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二、新授

  1、出示图及例题: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

  思考:

  1)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

  2).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3).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两旁都植)

  2、尝试练习:

  3、交流强调当两端不植树时,植树棵数比间隔数少1,还要注意两旁都植。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1)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2)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2、练习二十4、5两题

  3、排名次

  四、课堂总结

  学了今天的知识,又有什么收获?植树问题具体到生活中有许多变化,大家要仔细审题,看清要求应用规律认真解答。

北师大版《统计》教学设计方案 篇5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统计》),我打算从以下几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先来说说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课程第(三)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教材为了便于学生掌握,为学生的学习新知作了精心的设计。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统计喜欢的动物卡片、统计学生喜欢看的比赛,喜欢的玩具等等。本节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学会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作好铺垫。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进一步吐艳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难点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解决重难点的关键,我认为是(选择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内容,并且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在学生填写统计表,画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具和学具上需要准备的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练习纸等)。

  二.说说教法学法。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是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着这一理念,我在教法和学法上是这样设想的:

  首先说说教法的设想:本课时的学习是在学生一年级原有的基础之上来学习的,因此在教学时我将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数学建模和学习经验,选择和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增加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法去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从而感受统计的意义,形成统计的观念。

  再来说说学法的设想:《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节课学生学习新知的主要方法。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相讨论、分析、研究,留给他们足够的动手实践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体验统计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全情参与中不知不觉中学会新知,发展能力。

  三、说说教学程序的设计。

  《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课堂生活化,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努力做到“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培养良好的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特地设计了一下的教学环节:

  1、情景激趣,揭示课题。

  课的开始,我创设了班级“迎新大联欢”的情景,让学生戴上动物头饰进行活动,准备了虎、狗、兔、乌龟动物图片贴于黑板之上,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头饰,在题卡上打“√”。教师提问,老师该如何准备这些头饰,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统计。这样设计,特别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方面为新课的探究准备了第一手的材料,又使学生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必要性!

  2、合作探究,培养能力。

  A、探究整格的涂法。

  (1)学生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整理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然后汇报数据记录情况,教师提问,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进行统计的,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各种统计的方法,可能会有正字法,“画△”等方法,这样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并且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1个单位,最多数量为10)中表示出每种头饰的数量,在答题纸卡上完成。教师提供的统计图只有10个格子,比如小兔有16个时,学生们肯定会有不少意见,认为在这个条形统计图上无法再继续,这是老师抓住机会,问“小兔有16个,画16个格子不够了怎么办”,小组内进行第一次的讨论,交流,动脑筋、想办法,教师巡回指导,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反馈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往上加格子;②在旁边一栏中继续画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多媒体上出示。③当有学生想到把1格分成两小格,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的媒体展示,问问学生怎么一分为二就够了,1格表示几个,多请两个学生讲讲为什么一格表示两个单位之后,小兔的数量16能科学的表示。

  对于以上反馈的三种方法,学生先独立观察比较并思考,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再进行第二次的小组交流,然后统一看法:当数据较大时,用“一格表示2个单位”的方法更合理。在以后的学习中还可以用“表示一格3个、5个。。。。。。甚至更大的单位。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从学生的困惑和问题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统计活动中去,让学生根据收集的数据自己提出问题,并寻求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在一次一次的讨论、交流、倾听中深刻理解了统计意义和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3)在新的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上,学生把每种动物头饰的数量表示出来。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教师提问:如16个头饰为什么只涂8格?4个头饰在刚才的统计图上涂了4格,现在为什么只涂2格就可以了?等等这样看似简单而不经意的提问,其实能对学生理解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含义有很大的帮助。

  接着请学生看着统计图,说说从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信息?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采用同桌一问一答的形式分析这个统计图。

  B、探究半格的涂法。

  (1)创设“开联欢会老师去买冷饮”的情景,出示所买的各种冷饮的统计表,数据分别是:10、6、11、17,以及两个条形统计图(分别是每格表示1单位,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让学生进行选择,统一意见,选第二种统计图比较合理。

  (2)接下去是学生尝试这完成这个统计图,有困难的进行小组的第三次讨论:11该涂几格,怎么涂?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思维的时间,然后进行交流反馈,教师根据反馈在多媒体上进行讲解和示范,带给学生科学正确的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师问:看了这个统计图,假如你是冷饮店的老板,你会怎样进货?说说理由。

  象这样问题的提出,一方面学生对这个现实存在的问题很感兴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学生能真真切切的体会到统计知识的是实用性,比老师空洞的说教强得多!并且《课标》要求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注意在统计活动中,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乐于与同伴交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以及分析、比较和推理的能力。

  以上环节的设计,

北师大版《统计》教学设计方案

北师大版《统计》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2篇)北师大版《统计》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内容:本内容是北师大版教材第二册85页《统计》  ...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