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

2024-06-012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通用12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及背景资料;

  2.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重点)

  3.整体把握文章,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重点)

  4.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短文的深刻内涵。(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看着插图,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把特勒上尉的信》。

  二、介绍作家及背景资料

  1、雨果

  2、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

  3、圆明园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章。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

  3.齐读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提问:

  1)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理清第三段的思路。

  2)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3.齐读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提问: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

  (用反语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径)

  4.齐读课文3-6段,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比较阅读,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作者的思想感情,精彩的语言。

  三、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生字词,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资料,查阅有关雨果的资料。

  2、教师:准备配乐朗读课文。

  四、教学内容。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我们很多同学都读过他的小说。今天学习他另一篇文章,同学们会对他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板书课题,检查预习,小组交流查阅的资料,教师投影学习目标。

  2、教师配乐朗读,投影思考题,学生听读思考:

  (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

  (2)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一个外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3、学生听读后,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4、预期达到:

  (1)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2)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三)合作探究。

  1、教师导学。(投影圆明园的图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文中对比鲜明、精彩的语句细细体会,思考问题。

  (1)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

  (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3、学生思考,全班交流。

  4、预期达到:

  (1)用圈点法精读,体味精彩的语言,了解反语的作用。

  (2)自主评价。

  (四)教师导学。

  学习本文后,同学们不仅品味了雨果的精彩语言,而且感受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如果要更好地感受他的内心世界,请你也用书信的形式,给他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1、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你如何评价雨果的观点?他的胸怀和品格对你有什么启发?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作为中国人,你是怎样看待的?

  (3)中国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有了什么进步?

  (4)雨果对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作了高度评价,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复兴时期,正在成长的你,打算怎样做呢?

  2、教师启发学生,多角度考虑读后感的内容。

  3、预期目的:与雨果对话,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升华思想情感。

  (五)布置作业。

  整理读后感的内容,写在练习本上。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二)能力目标:

  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三)教育目标:

  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二、重点难点:

  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三、教学媒体:

  投影仪、录音机。

  四、课型:

  讲学课

  五、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联系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这节课我将采用质疑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其中以诵读、讨论为重。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将贯穿课堂始终,再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

  六、课时: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简介背景: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史称第二次世界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中国遭受空前劫难。

  2.圆明园:在北京海淀附近,清代名园之一。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为环绕福海的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周约十余公里。园内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仿照国内外名胜四十景,有建筑物145处,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

  3.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本文是1861年11月25日,圆明园被焚毁后一年后,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生第一遍朗读课文。

  2.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并朗读。

  3.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朗读。

  4.说说你读了课文后的整体感受。

  (学生可能从以下两方面说感受:英法联军的罪行令人发指,使人愤恨;雨果对中国的巨大同情受人尊敬。)

  5.师生第二遍朗读课文,认真品味感情。

  (三)、拓展:

  课本前插图有两幅圆明园被毁前后的照片;历史书八年级上册中也有第二次世界战争的内容和相关图片,你看后有什么感想?

  (学生可能从几方面说:侵略者的暴行,对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毁灭;落后的清政府软弱挨打;新中国的迅速发展使国人扬眉吐气。)

  (四)、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常识。

  2.有条件的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把握主题: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赞美和谴责的口气。

  2.指名概括文章的主题。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之举,立场非常明确,态度非常鲜明。他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二)、评价雨果:

  (中国是被掠夺国,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那是很自然的。如果我们换到雨果的位置上去,那么,我们就会想到,一个法国作家如是说,实在是非常也不起的。雨果是在强盗统治的国度时发表他的议论,公开抗议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他不顾个人得失,公理至上,是很有骨气的,因而也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普遍赞誉和崇敬。)

  (三)、课堂练习:

  1.朗读、识记,积累以下词语:

  琉璃 珐琅 晨曦 瞥见 箱箧 荡然无存 丰功伟绩

  2.指名学生用以下词语造句:

  眼花缭乱 丰功伟绩 荡然无存

  3.思考、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使用了反语的修辞方法,使文章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找出一些例子来。

  (赞誉、文明、野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漂亮。)

  (2)作者将圆明园与巴特农神庙进行比较,有什么作用?

  (3)雨果在文中对圆明园的大量赞美,有什么作用?

  (4)朗读、识记这句话:“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是何意思?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预习新课《亲爱的爸爸妈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二)能力目标:

  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三)教育目标:

  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二、重点难点:

  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三、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四、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五、教学媒体: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了我国北京,对我国的艺术瑰宝圆明园进行了大肆的劫掠,并且焚烧了圆明园。在这件事之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这次远征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雨果会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

  出示目标:(投影仪)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2、联军远征中国历史资料简单交流

  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战争。1860年10月攻占北京,焚毁并掠夺圆明园。

  3、检查字词

  赃(zāng)物 箱箧(qiè) 制裁(cái ) 给(jǐ)予 恍(huǎng)若

  琉(liú)璃(lí) 珐(fà)琅(láng) 眼花缭(liáo)乱 惊骇(hài)

  晨曦(xī) 瞥(piē)见 劫(jié)掠

  4、解词:

  赃物:贪污受贿或盗窃的来的财物。

  箱箧:箱子。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三)整体感知:

  教师投影思考题,并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思考

  (1)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两大部分。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a、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

  b对被侵略者和被掠夺者表示巨大同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3)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明确】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四)合作探究:

  默读课文

  (1)雨果用哪些词语称呼、评价圆明园?

  明确:“世界奇迹”(总称)“巨大的典范”“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

  (2)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请从文中找出。使用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反语来谴责,如“更彻底”“更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全部赞誉”

  使用反语的作用是讽刺。

  (五)重点研读:

  阅读5---10段回答下列问题:

  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英国和法国,这样说揭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使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陋面目)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赏析课文精彩的语言;

  2、体味雨果的人道精神和人文情怀;

  3、了解反语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重点难点:

  1,体味雨果广阔的胸怀和崇高的品格。

  2,学习文章讽刺的语言风格(反语),体会其作用。

  课时分配: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结合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

  预习要求:熟读课文,查字典掌握生字词

  第一课时

  一, 教学要点。

  1, 导入。

  2, 检查预习。

  3, 整体感知。

  4, 分析语句,学习反语的修辞效果。

  5, 感受雨果精神。

  6, 小结。

  7, 布置作业。

  二, 教学内容和步骤。

  1,导入:(2分钟)

  大家都知道,圆明园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顶峰之作,是万园之园。但是却在1860年毁在了英法联军的手上。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圆明园的毁灭就是一个悲剧。而在这个时候,英法联军的指挥官法国的巴特勒上校还希望通过远在巴黎的法国大文豪雨果的笔吹捧自己的战绩,便给雨果写了一封信,咱们今天一起拜读的便是雨果给他的回信。

  2,检查预习。(5分钟)

  给加点字注音或写出拼音表示的字:

  (珐)琅 晨曦(xi) 箱(箧) 缀(zhui)满 (瞥)见 给(ji)予

  恍(huang)若 朱鹭(lu)

  3, 整体感知。(10分钟)

  在预习的基础上,老师范读课文,同学在课本上划出雨果赞美圆明园的语句以及批判英法联军无耻行径的语句。体会雨果的态度及思想。

  [提问]雨果对巴特勒的要求是肯定还是否定?(否定)

  [提问]文中什么地方说明是否定的?(指称其为强盗等)

  [提问]雨果对圆明园又是怎么认识的?(幻想的`规模巨大的典范等)

  4, 分析语句,学习反语的修辞效果。(20分钟)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是一代文豪,文章中许多语句体现了他对语言运用的深厚底蕴。

  1,“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圆明园。”(比喻)

  2,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饰以脂粉”(排比)

  3,“人们常说希腊有……而东方有圆明园。”(引用)

  4,“丰功伟绩……装满了箱箧。”(反语)

  反语是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词格叫反语。运用反语可以产生讽刺的效果。“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諷刺又不過是喜劇的變簡的一支流。”(魯迅)。

  1, 以正当反。“从前对……荡然无存。”

  2, 以反当正。“你坏死了。”“你个杀千刀的。”

  ①, 讽刺类:“丰功伟绩……装满了箱箧。”

  ②, 非讽刺:“你个杀千刀的。”

  举例:

  1)你努力作弊,終於得到高分,真是辛苦啊!

  2)作業都不寫的孩子,得好好「疼」一下了。

  3)他這個人最有義氣﹐那次東窗事發﹐他第一個逃了。

  4)秦始皇焚書抗儒的豐功偉績。

  5)你的理論非常『高超』﹐實在『可敬可佩』。

  6)“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7)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鲁迅的《藤野先生》

  8)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义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9)你长得很有创意,活着是你的勇气,丑并非是你的本意,只是上帝发了一点脾气,你要勇敢的活下去,如果没有了你,谁能衬托世界的美丽。

  10)你长得很抽象!你长得很朦胧!你长得很模糊!

  使用反语应注意:

  1,区分对象不可滥用。

  2,力求鲜明,切忌含混。

  对圆明园美丽的描写:

  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以全球的眼光,高度概括地评价了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在世界上的地位。)

  2,“请你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光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作者调动充分的想象,用“恍若月光”形容圆明园,足见圆明园的美丽与神奇。)

  3,“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展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圃,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通用12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