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综合能力测试

2024-06-01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综合能力测试(通用13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综合能力测试 篇1

  一、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瞥见(    )   劫掠(    )     晨曦(    )           给予(    )

  偷qiè(    )  zāng物(    )  赞yù(    )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

  1.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

  2.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

  三、下列词语中与“不可名状”中的“名”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至理名言  b.名副其实  c.莫名其妙  d.名正言顺

  四、下列作品不属于雨果的一项是

  (    )

  a.《九三年》  b.《巴黎圣母院》  c.《复活》  d.《悲惨世界》

  五、选择下列句中加粗词语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

  a.丰功伟绩!收获巨大!

  b.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c.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d.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

  六、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

  1.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不会是强盗。

  2.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七、阅读

  (一)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    )花园,(    )水池,(    )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1.在文中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个个;一只只;一汪汪

  b.一座座;一块块;一条条

  c.一座座;一方方;一眼眼

  d.一个个;一只只;一眼眼

  2.如何理解“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这句话?

  3.文中用“请您想像”“请您用”“请假设”这些词语的作用是什么?

  4.文中突出圆明园价值的一个词是什么?

  (二)圆明园残简

  一

  读圆明园,如同读一册简牍散佚的残简,断章残句,我无法标点。

  她原本是一篇美文,行云流水的音律,跌宕平仄的韵脚。诵之吟之,如痴如醉。

  读圆明园,如同读一串珠玑带断的玉链,遗珍散珠,蒙尘染垢,我捧玉心焚。

  她原本是一身珠光宝气,晶莹剔透,瑞光四射。抚之玩之,如梦如幻。

  雨果从巴黎圣母院走来读她,他如痴如醉了:“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的一切都汇集于圆明园。只要想像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假定有一座集人类想像力之大成的灿烂的宝窟,有宫殿庙宇的形象,那就是圆明园。如果不能亲自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她……”

  如今我却不能读到她,不能在梦中看到她。

  1860年10月的一天,雨果看到“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在历史的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1860年10月的这一天,简毁珠散,日月无光。

  我梦中的圆明园哟,我捧玉心焚的圆明园!

  二

  这儿叫“大水法”,那是老佛爷给它的称呼。西洋人叫“喷泉”,一个很文明的名词。

  大水法,圆明园最壮观的喷泉。那只威风凛凛的大铜狮,头顶喷出7层水帘;菊花形椭圆喷池中心的梅花鹿,鹿角喷水8柱;两侧10只铜狗从口中喷出水柱直射鹿身,溅起层层浪花;左右那两座13层的方形喷水塔,塔顶与四周88根喷管交织成网。若喷泉全部开放,有如山洪暴发,声闻里许。

  当年,老佛爷坐在对面的“观水法”观赏这个奇景。英国那个“文明”的使臣马戛尔尼,也在这儿瞻仰过大水法奇观。他觉得这奇观不应该在不文明的大清帝国,他觉得中国人不配享受这大水法。这大水法应该搬到英吉利去叫大喷泉,如同将香港掳掠到米字旗下,那美丽的海湾就取了那位女皇亚历山德丽娜的名字,叫做维多利亚湾。

  于是英吉利开来坚船利炮就这样做了。英法联军闯入这宫廷禁地,将珍宝财物抢掠一空,焚火三天,烟尘蔽日。万园之园,顷刻化为劫灰。

  如今的大水法,孤寂在一片苇丛之中。

  如今的大水法,那石龛式门洞如同一颗不屈的头颅,如同一副不倒的铮铮铁骨,昂然屹立在翠绿的苇丛。

  它不会流泪了,喷泉早已干涸;它不会声如山洪了,它已喉干嗓哑。

  我百年蒙屈的大水法哟,我撕肝裂胆的大水法!

  三

  不知道应该怎样称呼你,一米见方的一尊大石雕。当年你应该嵌砌在那册简牍的哪一个部位?

  无论你嵌砌在哪一个章节,无论你组合在哪一个句子,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标点,你都是那样的和谐,那样的完美。

  我在天an门城楼上见过你,我在天坛祈年殿外见过你,还有华表,还有金水桥。你的学名——叫汉白玉。

  汉白玉,白如雪,洁如玉,一个多么圣洁的名字。一见到你,我就在心里呼喊,你是一位堂堂正正的中国汉子。你裂身为二,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你躺在大地母亲的怀里,你仰面朝天,经受着一个多世纪风风雨雨的洗刷,仍然棱角分明。你孤身自守,展示着百年前的愤怒。

  有小草与你为伴,绿茵衬托出你威武不屈的英姿。牵牛花爬进你撕裂的伤口,你就有了生命。你是一种精神,你是历史的铁证,你是中华儿女不屈的身子骨。

  我摄下你的身影,我把你珍藏在我的画册里,我把你嵌砌在我这篇简牍里,你是最美的一个标点、一个句子。

  我白如雪洁如玉的汉白玉哟,我宁为玉碎的汉白玉!

  1.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读圆明园,如同读一册简牍散佚的残简,断章残句,我无法标点。

  读:

  (2)1860年10月的这一天,简毁珠散,日月无光。

  简毁珠散:

  2.选文从哪三个方面来描写圆明园的?试简要概括。

  3.选文第一部分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4.文中引用雨果对圆明园的评价有什么意义?

  5.找出描写英国使臣的内心活动的语句,说说这样描写的目的。

  6.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你裂身为二,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7.阅读全文后,你认为这篇文章有什么象征意义?

  【参考答案】

  一、piē  lüè  xī  jǐ  窃  赃  誉

  二、1.惊骇:惊慌害怕。  2.洗劫:把财物抢光。

  三、c  四、c  五、b

  六、1.统治者所犯下的罪行决不能归咎于人民,真正的强盗是统治者,而人民是无罪的。  2.作者在这里运用反语的修辞方法,表达了极为愤怒的心情:自以为“文明”的欧洲人却对中国的文明成就干了极野蛮的事。

  七、(一)1.c   2.说明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地位之高。  3.引导读者进行想像。4.奇迹  (二)1.(1)读:在这里有品味、研究的意思。(2)简毁珠散:这里运用了借喻,指圆明园被焚毁。  2.第一部分总的介绍圆明园的美丽,却被英法联军焚毁;第二部分具体介绍“大水法”这一景观;第三部分具体写汉白玉的精神。  3.文中用圆明园的“原本”的样子和现在的残骸进行比较,以此来突出英法侵略者的卑劣行径。  4.引用雨果的评价更能体现出圆明园是一个浓缩了人类文明精华的奇迹。  5.“他觉得这奇观不应该在不文明的大清帝国,他觉得中国人不配享受这大水法。”这里刻画了英国使臣马戛尔尼阴暗丑陋的内心世界,他的骄横,他的强盗逻辑,他的贪婪卑劣的心理都很具有代表性。文章通过对此人的描写,来揭露西方列强的本质,使人窥见了历史的悲剧皆源于罪恶的心理。  6.赞美汉白玉宁愿粉身碎骨,也不苟且偷生。实则赞颂中国人的气节。  7.圆明园虽然被焚毁了,但她的精神不死。她象征着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气节,威武顽强的精神。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综合能力测试 篇2

  作业导航

  1.体会这封信的人道主义精神

  2.把握书信的格式

  3.体会蕴藏在语句中的澎湃的情

  一、基础部分

  1.辨字组词

  2.下列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

  b.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手忙脚乱的洞府。

  c.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

  d.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

  3.雨果,________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希腊有________,埃及有________,罗马有________,巴黎有________,而东方有___________。书信的开头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尾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结尾最好有敬祝语。

  4.请摘录信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并细细体味所含的思想感情。对后文写对圆明园的破坏起什么作用?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5~9题。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  )。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   )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 ),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5.填写文中空缺的三处词语。

  6.“这个奇迹”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强盗”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用了_________修辞手法。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画出讽刺侵略者的语句,谈谈蕴含其中的感情。

  8.从全文来看,结尾句和__________________照应,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修辞手法。

  9.概括本文段的中心意思。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4题。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都德《最后一课》)

  10.文中画线句属_________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什么感情?

  11.该文段的主人公是(   )

  a.韩麦尔先生 b.小弗郎士

  c.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 d.镇上的人

  12.为什么“我”会觉得韩麦尔先生形象高大?

  13.对文中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祖国必胜的信念。

  b.表现了韩麦尔先生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c.表现了韩麦尔先生上课时间太长,过度劳累。

  d.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心声,也表现出法国人民的爱国精神。

  14.简答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脸色惨白”起来。

  三、试一试

  15.仿照下面句式,以“热爱”开头,写一段话。

  兴趣是什么?兴趣是热,兴趣是爱。因为兴趣,我们抛弃了兴趣之外的享乐;也因为兴趣,我们探索奥秘去,收获成果还。

  参考答案

  一、1.

  2.b改为“眼花缭乱”。

  3.法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巴特农神庙  金字塔 斗兽场  圣母院  圆明园  称呼  写信人姓名、日期

  4.摘录略。作者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恍若月宫,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说它属于全人类,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作者饱含深情,极力赞美圆明园,为后文写英法联军破坏圆明园做铺垫,更利于表现作者的愤慨之情;更能激起人们对英法联军的痛恨之情。

  5.荡然无存、富丽堂皇、有朝一日

  6.圆明园  法兰西  英吉利  拟人  英法联军洗劫烧毁圆明园

  7.略  愤怒谴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罪行。

  8.“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反语

  9.作者愤怒谴责侵略者的罪行,亮明观点,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提出抗议,希望他们把劫掠的财物归还中国。

  二、10.动作  爱国  11.a

  12.因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位爱国志士。

  13.c

  14.“钟声”表明最后一堂母语课结束。在被普鲁士兵占领的祖国大地上,将被迫和祖国的语言告别。

  三、15.示例:热爱是什么?热爱是风,热爱是雨。因为热爱,我们甘于淡泊宁静的日子;也因为热爱,我们敢于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综合能力测试 篇3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课堂教学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1:知识性目标-----相关的历史与艺术的知识;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2:技能性目标:进行速读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3:情感性目标:进行爱国情感及雨果伟大人格魅力的渗透。

  本堂课的教学过程:

  1:快速阅读,要求学生在三分钟内读完课文,要求学生看得快,记得准,教师三分钟后就课文具体内容提问了十个问题。

  2:展示有关圆明园的幻灯片以及一些网上下载的其他有关图片,让学生对圆明园有个感性的认知。

  3:小组讨论探究:你能够体会到从这看似平凡的信中折射出的雨果非凡的人格魅力和语言魅力吗?指导学生反复朗读6—11段,然后小组讨论探究,最后教师小结。

  4:布置课后作业:学过全文,请你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的感受。

  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运用快速阅读训练的方式来处理课文知识性较强的部分,达到了省时与高效的目的。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与新课改的精神,重视学生活动,重视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保留了时间,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深入课文,与课文直接对话。

  3:设计教学环节避免了面面俱到,避免了处处分析与无微不至,相反,牢牢得抓住了重点环节,以点带面。

  4:运用多媒体手段介绍圆明园,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留下了深刻的感性认识,事半功倍的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性目标。

  5:注重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以及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写信的环节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也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练,应该注意。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综合能力测试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赃物、箱箧、制裁、荡然无存、富丽堂皇”等词语,把握字音及字义。

  ⑵了解作家及背景资料。

  ⑶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能力目标:

  ⑴整体把握文意,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⑵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这篇短文的深刻。

  3、德育目标:

  作为一个法国作家,雨果公开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表现了一个作家的正义、良知;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展现了一个作家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学习本文,应学习作家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全人类,为祖国的壮大、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一生。

  【教学重点】

  重点把握雨果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谴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关键语句,理解其丰富的意蕴。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本文语言精彩,充溢着浓浓的情感,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借声音传情,充分融入文章的氛围中,深切感受作者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襟。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揣摩语言,教师须引导学生利用比较法、替换法、设问法深入理解句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助读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读懂文意,读出情感;把握文章大意,体味作家的思想感情;揣摩语句,理解文章丰富的意蕴。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请同学翻到课本前面的插图)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作家及背景资料介绍

  多媒体显示雨果画像、圆明园建筑。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1、作家简介: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1820xx年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剧本序言反对古典主义,成为浪漫主义的宣言。后又创作剧本《欧那尼》《国王寻乐》,表达人民对*的不满;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反对*和教会。1861~1869年创作长篇小说《悲惨世界》,从人道主义观点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海上劳工》歌颂浪漫主义爱情在与大自然斗争和克服人类弱点方面的巨大精神力量;《笑面人》通过流浪艺人的悲惨遭遇,描写人民的苦难生活。1874年完成长篇小说《九三年》,描写法国革命*一年的动人场景。

  2、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英法联军之役,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清咸丰六年(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进犯广州,挑起这场战争。次年英法组成联军,12月攻陷广州。1858年5月英法舰队在俄美支持下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清政府派桂良、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赴天津谈判,6月分别与俄、美、英、法四国代表签订《天津条约》,11月又在上海签订中英、中法、中美通商章程。沙俄趁机于5月间用武力迫签《中俄瑷珲条约》,割去中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大片领土。1859年英、法、美借口换约又派军舰北上,6月突攻大沽炮台。清军奋勇抗击,重创英法舰队。1860年英法再组联军,扩大战争。8月英法联军二万五千人由北塘登陆,攻陷大沽,进占天津,9月在通州(今属北京市)八里桥击败清军后,直攻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遗留恭亲王奕䜣媾和。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后奕䜣分别与英法代表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和批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沙俄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割去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帝国主义的蛮横侵略与清朝封建统治者的妥协投降,使中国继鸦片战争之后又一次大量丧失领土和主权。

  3、圆明园:

  清代名园,在北京海淀附近。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20xx年)。为环绕福海的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周约十余公里。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仿照国内外名胜四十景,有建筑物145处。其中除具有独创形式的庭园建筑外,长春园中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并利用长廊、墙垣、桥梁与自然景物相联系。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园中珍物,并纵火焚毁。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

  3、学生齐读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提问: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请理清文章第3段的思路。

  明确:先总体评价,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接着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

  ⑴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成就;

  ⑵圆明园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⑶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然后,具体讲述园中之物,依次说了建筑材料、建筑、陈设、装饰、园林景观。以耗费劳动之巨作结。

  最后讲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提问: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明确: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4、学生齐读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提问: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

  学生联系课文第1段思考。

  明确: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此次胜利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活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径。如“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最后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说成“全部赞誉”,有极其尖锐的嘲讽意味。

  5、学生齐读课文3~6段,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揣摩语句,理解文章的丰富内蕴

  多媒体显示(逐句显示):

  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这里为什么要谈到“巴特农神庙”?)

  3、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这一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

  4、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回到了欧洲。

  (这一句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5、这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注意品味加粗词。)

  6、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7、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干干净净”是什么意思?雨果的这个夙愿怎样才能实现?)

  8、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雨果什么样的品质?)

  教师示范分析第1句:替换法是揣摩语言常用的方法。“世界”不能改为“中国”,雨果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以全球的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的地位,体现了作者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学生独立品味以下几句。

  明确:第2句巴特农神庙是希腊最负盛名的古建筑,是欧洲人心中的神庙。与巴特农神庙相比较,突出圆明园的艺术成就,让更多的欧洲人了解中国,了解圆明园。人类最杰出的成就,却一同被强盗毁灭,其行径之卑劣,令人发指。

  第3句,圆明园虽然当时是*,但归根结底,是属于全人类的,雨果的这种见解是非常深刻的,这表现了雨果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对人类文明创造者的尊重。结合全文分析,雨果以全人类的名义谴责侵略者的强盗行为,义正辞严,批判力强。

  第4句,以漫画的形式形象再现强盗相互勾结的丑恶嘴脸、肆意掠夺的卑鄙行径,讽刺力强。

  第5句,这一句中的“文明”“野蛮”等反语,正是强盗恬不知耻的狡辩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这个强盗政府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厚颜无耻。

  第6句,雨果以人类的立场区分政府与人民,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行,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政府犯下的罪行。他公开指斥强盗政府,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第7句,法兰西政府入侵中国,掠夺、焚毁圆明园,是卑劣的强盗行为,劣迹斑斑。“干干净净”是友爱、热爱和平、崇尚正义的意思。

  这个夙愿迟早会实现,但前提是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强民族之林。只有强盛的国家才有可能维护自己的尊严。

  第8句,我们完全为雨果的人格魅力所震撼,他公开*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不顾个人安危,公理至上。他那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非凡的勇气是难能可贵的。

  学生齐读这些句子,深层体味句子的丰富意蕴。

  五、课堂小结

  中国晚清政府由于朝政*,致使国力衰颓,只能靠奴颜媚骨求得苟延残喘,这是历史的耻辱,民族的耻辱。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它以年轻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我们坚信,这个“超人的民族”定会青春勃发,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世界历史的画页上留下精彩绚丽的一笔。

  六、课堂练习

  中国是被掠夺者,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位法国作家,却公开指责本国政府,为中国人鸣不平,这实在非常了不起。请以“谢谢你,雨果”或“雨果,好样的”为题,说一段话,谈谈你的感想。

  选三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

  七、布置作业

  1、仔细阅读文章第三段,展开想像,写一段话,描绘那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圆明园。

  2、运用“富丽堂皇”“荡然无存”各写一句话。

  【板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赞美圆明园──尊重,同情

  }正直的良知公正的产场

  *侵略者──讽刺,谴责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综合能力测试 篇5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文中反语的运用。

  2.领会文章中语句的意蕴,分析其如何体现作者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3.掌握文中相关知识,扩大知识面。

  4.文章语言精彩,细心揣摩可提高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l.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2.讨论法、问答法、诵读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l.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2.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重点

  1.分析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2.把握文中反语的运用。

  3.引领学生回顾文中的那段历史,了解文中相关知识,丰富知识面。

  ◆难点

  1.领会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2.感受作者富有特色的语言。

  ◆疑点

  作者谴责英法联军的行径用了不少反语,这些反语有何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准备几幅圆明园的图片。

  ◆学生准备

  1.查资料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那段历史。

  2.预习课文,准确认读文中的生难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看着插图,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把特勒上尉的信》。

  二、介绍作家及背景资料

  1、雨果 2、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 3、圆明园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章。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

  3.齐读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提问:1)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理清第三段的思路。

  2)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4.齐读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提问: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

  (用反语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径)

  5.齐读课文3-6段,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揣摩语句,理解文章的丰富

  学生朗读所划的语句,细细体味语言

  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这里为什么要谈到“巴特农神庙”?)

  3.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这一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

  4.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回到了欧洲。

  (这一句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5.这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注意品味加点词)

  6.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7.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干干净净”是什么意思?雨果的这个夙愿怎样才能实现?)

  8.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雨果什么样的品质?)

  五、拓展练习

  1.雨果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制造的舆论所蒙蔽,容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而雨果能够这样做就越发显得难能可贵了,请具体说说他的难能可贵之处有哪些?

  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都是难能可贵的。

  他的立场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人类的立场。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了文明的创造者。

  2.中国是被掠夺者,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位法国作家,却公开指责本国政府,为中国人鸣不平。这实在非常了不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综合能力测试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综合能力测试(通用13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综合能力测试 篇1  一、给下...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